电影画面形象生动,让人过目不忘,一部医学题材电影再加上专业的解读,对于公民健康教育甚至可以起到“不是专家胜似专家”的作用。今天,我们邀请海军军医大学教授万辉和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馆长彭骏,带大家一起分享韩国电影《流感》带给我们的健康教育启示。
是什么
认识病原体
面对一次新疫情,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是什么引发了这场大疫?也就是病原体的问题。韩国电影《流感》为我们描述的是一种变异后的H5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H5N1病毒,禽流感病毒的某个亚型,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类,感染者病情重,病死率高,但目前尚无人传人的确切证据。影片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将变异后的H5N1病毒打造成传染性更强的超级大boss,发病率更高,致死性更强,人群感染也更惨烈。
影片为我们详细描述了H5N1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患者流感样症状起病,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躁狂、谵妄等,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败血症、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其中,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不断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特写镜头,画面让人触目惊心。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幕婚礼现场,新娘宣誓的中途突然剧烈咳嗽、大量咯血,随即晕厥在丈夫怀中,雪白的婚纱沾满了鲜血,生命在最绚烂的时候猝然消逝,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了不尽的遗憾。
新娘大咯血后休克
为什么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
作为一个普通人,当看见身边亲人一个个倒下,内心除了恐慌,恐怕问得最多的还是:他们为什么会被感染?也就是传播途径的问题。病毒的传播途径通常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医源性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等。
事实上,H5N1禽流感虽然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但是需有密切接触家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史,目前尚无人传人的确切依据。然而,影片将病原体处理为变异后的H5N1病毒,增加了呼吸道飞沫传播途径,从艺术加工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必拘泥于流感病毒的受体特异性问题,权当了解经过飞沫呼吸道传播这种方式,对于公民健康教育而言也是有益。
飞沫传播是指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谈话等方式排出携带病毒的分泌物和飞沫,易感人群吸入后产生感染的传播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飞沫接触。一次喷嚏,会喷出10000 个飞沫,最远可传8米,一次咳嗽,咳出1000~2000个飞沫,最远可传6米,即使是平静地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约500个飞沫。那些100 微米以上的大飞沫因为自重原因,会在10 秒内落地,而小的干燥的飞沫核,则会由上皮细胞蛋白质包裹着病毒一直漂荡在空气中。
以上关于飞沫的知识,仅凭语言和文字,很难让我们真正去了解和认识,而电影《流感》就借助高速摄影、飞沫显影以及慢速播放,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飞沫传播的动画效果。
对于这些细小的微米级颗粒,尽管我们的肉眼无法识别,但是摄像机却能将其标记成一个个光点,让观众只看一眼就会立即被惊到:原来我们每咳嗽一声或者每打一个喷嚏,能释放出这么多飞沫,倘若携带病毒的话那会传染多少人?在电影《流感》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镜头是第一个感染者,他因咳嗽去药店买药,短短几分钟内传染了身边的药师、学生、孩子、母亲和老人等10余人,很快感染人数呈指数级上升,最终受累人群达到数万人,整个盆塘地区呈现出丧尸一般的末日气氛。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此时一个无声胜有声的镜头,胜过了任何说教,对于公民的健康教育而言,是一堂非常生动的医学科普课程。
一次咳嗽喷出的飞沫
怎么办
科学有效应对疫情
身处疫情当中,普通人能做的不外乎就是做好防护、注意隔离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做好防护,最重要的就是戴好口罩。电影《流感》展示了多种口罩类型,从普通民众的棉布口罩到医护人员的防护口罩,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第一例患者发病入院时,医护人员戴的还是普通医用外科口罩。这种口罩由三层无纺布组成,可过滤超过80%的飞沫核,适合于医疗环境中使用。随后,随着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女主角发现其症状体征与猪流感(甲流)类似,医务人员很快换上了N95医用防护口罩。这类口罩能够阻挡至少95%0.3微米级别的微粒,具有较好防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