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郭敬明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
起初他是为了给高考加分,所以非常细致地研究了前两届的获奖文风,买杂志,写稿件,他不断地尝试,再谨慎地投稿,于是两次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
郭敬明说,我去参赛的时候,被散散发光的上海吸引了。
后来他高考去了上海大学。
他说没能去成第一志愿的大学,问他第一志愿是哪儿,他说如果我能再努力一些,清华北大也不是问题。
他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是这样描述的:
“95%都是上海本地人,我是班里唯一一个外地人,去到上海的第一天,我就觉自己不属于这里,极其没有归属感。”
他在言谈中说,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是“有钱人”,他是四川小镇人,被人鄙视,别人有最新的手机、最新的球鞋,但他连基本的专业配置需求“DV 相机 电脑”,都需要父母省吃俭用才买得起。
很多人对郭敬明的自述存疑,他的描述仿佛并不是在00年左右的时空,而是在另一个次元中,因为那个年代,大家贫富差距还真的不算太大,就算有差距,大家也不可能如此直白地鄙夷贫穷。
很多人认为,是郭敬明为自己的虚荣和拜金找理由推卸,“因为别人看不起我,所以我才爱慕虚荣”是他给自己的行为做出的注脚,但其实没人鄙夷他,是他单方面嫌贫爱富,却偏偏说自己遭遇了贫穷歧视。
真真假假的已无从考证,总而言之,郭敬明对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有理直气壮的借口,如果他做的不好,那一定是因为遭遇了更多的不好。
他说,“钱是第一位的”“我做任何事的原则就是一定要赚钱”“我到上海第一件事是必须学会说上海话,第二件事就是要疯狂赚钱”。
他的大学老师说,郭敬明不爱上课,整天窝在宿舍里睡觉、打游戏,挂了很多科目,扣了许多学分,考勤分也不够。
郭敬明说,“我空洞的生活只能在独自一人的写作中得到慰藉。”
后来郭敬明没有拿到毕业证,他大三就退学,专注搞钱了。
其实,他的成名和多金之路,恰恰证明,当年他处在一个英雄不问出身的时代。
不必担忧什么“皇族”,也不会被莫名其妙的评委随意出S牌。
他要做的,只是谨慎地选稿,打磨文笔,再投稿。
从初赛到终赛,从第三届到第四届,公平公正,他赢得了比赛。
郭敬明自己都说,“你找不出跟我一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