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猎人》圆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影帝梦,从《泰坦尼克号》开始,他精湛的演技就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而《荒野猎人》则成为他演员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这部作品改编自迈克尔·彭克同名长篇小说,由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荣获了第88 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三大个奖项。
1803年,在美国荒野的一处森林里,皮草猎人休·格拉斯遭受黑熊的袭击,奄奄一息,但比黑熊更险恶的是猎人约翰·菲茨杰拉德对其儿子霍克的残忍*害,这成为本片复仇的导火索,也将正义的天平向格拉斯倾斜,在无尽的荒野之中,导演通过暴力美学折射出人性善恶的博弈,从道德层面思考人生中的丛林法则,人生往往比想象中更加残酷,有时竟无法分清到底哪些是现实?哪些又是梦境?而其中关于人性和人生的真相永远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们前行。
01、王子复仇记式的情节走向宣泄现实情感很多影片会通过故弄玄虚的叙事风格配合镜头和剪辑手法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故事走向,本片没有像常规影片那样在叙述方式和镜头语言上进行拼接式组合,而是围绕复仇情节铺陈剧情,格拉斯在最虚弱的处境下遭到恶人的袭击,初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联想到荒野的情景,却真实的令人心理发毛。
伊纳里多导演采用了王子复仇记的剧情走向设置戏剧冲突。传统戏剧表现时,总是喜欢将暴力与人性相连接,尤其是陌生化的荒野环境中,会造成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如果说开篇的人熊大战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格拉斯与约翰的复仇之战则将矛盾直指阴暗复杂的人性。
《荒野猎人》中体现的荒野精神映射着美国人的开国精神,在西进运动时,荒蛮之地与文明世界必然会发生冲突,对荒野的探索过程与美国人精神独立的过程不谋而合。影片展现出的围猎场景也并未摆脱“荒蛮”的效果,即使手握猎枪依然无法全身而退,装备的提升改进了生活方式,但在面对未知自然世界时,依然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恰恰是面对人类朋友内心出现松懈现象的根源,而这却成为检验人性的试金石。
与约翰的心狠手辣相比,原始部落波尼族人却表现出了善良的品德,挽救格拉斯生命似乎微不足道却又意义重大,格拉斯的人生意义因为儿子被*而发生了实质性改变,这种改变展现出宝贵的舐犊之情以及愤怒的复仇之火,两者指向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丑恶内心,情感的宣泄口也顺理成章聚焦在复仇的成功与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