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父亲死亡,哈姆雷特在中了毒剑后依然将仇人克劳狄斯绳之于法,这种复仇的决心和手法与格拉斯对约翰如出一辙。哈姆雷特故事发生在英国从封建制度转为资本主义的过渡期,这与人类社会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如此的相似,也预示着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性,个性解放是一面旗帜,但思想的解放同样依赖于文明方式的同步跟进,这对于人类的素质提出极高的要求。
在最危难时刻,约翰想到的不是如何生存,而是高呼“拿上皮子”(打猎的动物皮草),这种利欲熏心的形象刻画极具戏剧张力,强烈的占有欲和狡诈狡猾的性格特点呼之欲出,而当格拉斯完成报仇大业时,格拉斯说的是“复仇源于上帝之后,而非我的”,在情感喷薄而出的同时披上了信仰的外衣,无疑更增添了哲学反思的内涵。
02、人性的艰难救赎揭露人生真相影片始终将救赎与信仰、生活与复仇作为贯穿始终的精神母题,在人类大量破坏自然资源的19世纪,砍伐森林、猎*动物随处可见,动态平衡被彻底打破,片中黑熊与人类的搏斗可以视为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报复行为,两败俱伤的结果证明人类不遵守自然法则时,必然会受到疯狂的反噬。
在一定程度上,格拉斯与受难的耶稣有几分相似。历久磨难,九死一生的耶稣愿意献祭自己的生命,以此置换世界的和平,在与撒旦的斗争中,他被打败,从此以爱的名义救赎全世界的人类。虽然格拉斯的目光局限在复仇,但在复仇之路上他仍然救助了素不相识的印第安妇女,唤醒了内心渴望被救赎的心灵。
当复仇之火蒙蔽了一个人双眼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爱的洗礼,在灵魂的宽恕中寻求心灵的自我救赎。
导演通过幻境与现实的融合提供了一个悬念的揭秘点,在儿子霍克在临终呢喃之时,格拉斯进入了幻境,那里有美丽的妻子和健壮的儿子,莺歌燕舞,不胜美哉。而真实现状却是儿子被塞住嘴,妻子也倒在了枪下,这段幻境的展示成为现实的镜像,将观众从现实中抽离,借此对照幸福与悲伤、生存与死亡。
无数唯美镜头对准了自然的瑰丽,反衬出人类的渺小。当格拉斯爬出悬崖时,一组层次感极强的景深镜头让人不禁唏嘘,远处巍峨的高山与奔流的河水,在如织的阳光照射下散发出夺目的绚丽,河谷动人心弦的美景尽收眼底,格拉斯与黑熊对抗时同样采用了长镜头,诗意的表达方式似乎与复仇无关,却成为本片挥之不去的情感印记,究竟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相信每个人都有答案。
艺术往往脱胎于真实的生活,让观众沉浸于此,思考相同处境下人物的真实反应。格拉斯的经历可谓绝地求生,他无法按捺住对复仇的渴望,同时又保留心底最纯洁善良的区域,这部影片之所以载誉颇丰,源于本片对人性批判和思想架构双重功能的引申扩展,格拉斯作为“被神话”的英雄人物,象征着欧洲文明对美洲文明的侵袭,那些被掠走的印第安部落人民无处诉说他们的痛苦,约翰形象可以引申为具有魔鬼属性的撒旦,即使犯下滔天罪恶依然不知悔改,而最终的审判权完全掌握在正义化身的格拉斯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