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尽管中国的现代女性主义运动使女人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但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缺陷在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女性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男性主导的。
从19世纪末20世纪末梁启超、金天翮等男性知识分子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受教育权等观念到二十世纪中期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国女权主义虽然在发展,但却在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下,沦为一种政治正确。
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一概念逐渐被提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意味着一种女性空前的自觉性。
如今的社会女性大部分深受新旧价值观的影响,无论是以从前咪蒙这类批判男性而获得众多拥趸的自媒体,还是像Ayawawa那样宣扬以迎合男性而获得更好生活的女性法则。而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角度来看,这二者都非良策。
《第二性》中谈到从古至今人们一贯认为“正如古人那样,先有一条绝对的垂直线,才能界定斜线。先有绝对的人,也即男人。女人有卵巢、子宫;这就是把她封闭在她的主体性中的特殊条件。”
即男人是主体,女人是主体以外的他者。而根据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可知:主体只有在对立中才呈现出来。
因此批判也好,迎合也罢,女人始终处于“第二性”,一个低于男权的存在,女性并未摆正自己的位置。
因而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批判男性是无用的,只会强化自身的一种性别主义特征,而迎合更不可取。
“后现代女性主义更多的是意味着对女性生命的责任,一种对女性深刻的关怀。来自男权社会生活氛围的具体女性角色如母亲,已不再是理想人物。而意志坚强,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事业,其最高理想和目标是在男性主宰的世界实现自我的女性,也令人无法接受。”
显然电影中的三位女性,都并不完全具备后现代观念,她们以为各自挣扎的是自己的困境,却没有意识到所陷的是同一片泥沼。
《找到你》:母亲角色的女性价值有学者曾经提到:“将无限多的角色可能性完全简化为一个角色特征,在具有后现代观念的女性看来是一种侮辱而不是一种承认。”
母亲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此之前,必须先认清一个观点,即: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是女人,再次才是母亲、妻子、女儿等等一系列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
电影之所以赋予了三个女性母亲的角色,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女人的美丽与悲哀常常来源于孩子。
生与不生,都会被人指责。你不生,会有人说你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你生了,会有人说你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可实际上,无论是女人还是母亲,都只是人的角色而已。
有网友评论说“这部电影是女人最好的杜蕾斯”,更有甚者表示要带父母去看这部电影,以防逼婚逼育......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母亲这一角色形成的固定观念。
孙芳的悲哀来自于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女儿吗?并不是这样的,她的悲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是人所称赞的“母亲”。
张爱玲有篇《造人》,其中的观点一度被人认为“惊世骇俗”。
“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家畜也同样具有——我们似乎并不能以此为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并不在此。”
她并不歌颂母爱,相反认为母爱是兽性本能。似乎听起来是大逆不道,细想起来,除却本能,文明人似乎更重视互相陪伴而产生的感情。
假如婴儿A一出生就被抱走而婴儿B被抱来承欢膝下,很难说日后的A和B如果遭遇困难,母亲会选择帮助谁。
加诸于母亲这一角色上的光环何尝不是一道枷锁。即使大部分女性心甘情愿,但并不意味着这就公平。
假如孙芳遗弃女儿,又会被多少人唾弃。这里并不是提倡女性自私,相反,无私的母爱仍然值得崇敬,比如孙芳对情人说起内心的挣扎,一句“就是放不开那手”,引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