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1月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公布《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3年)》(下称《白皮书》),重点梳理2023年5G商用发展的进展、成绩和经济社会影响,并结合发展现状对推动我国5G规模化发展提出相应建议。这也是中国信通院连续第四年发布《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
2023年,中国5G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在网络建设、用户规模、流量占比、终端出货量、应用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5G释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叠加倍增作用提供坚实支撑。
《白皮书》预计,2023年5G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5512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29%、41%;间接带动总产出约4.24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1.55万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22%、22%。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G基础设施完善和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5G运营企业信息服务业务持续增长,刺激消费级终端设备迭代升级。通过不断完善网络供给能力,增强技术产业供给与需求匹配能力,5G将夯实高质量发展数字底座。
2021年7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9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1月2日,据工信微报公布,三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各方综合施策,推动5G应用创新不断走深向实,《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部完成,跑出了5G发展“加速度”。
具体来看,《行动计划》主要成效包括5G基站从71.8万个到328.2万个,增长超4倍;5G移动电话用户规模从1.6亿户提升至7.71亿户;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1个;5G应用案例数累计达9.4万个;5G在大型工业企业渗透率达37.1%等。
《白皮书》也提出,在变革生产模式方面,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生产各环节,激发数字化生产潜力,打破传统生产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质量。在激发新兴业态萌芽方面,5G不断拓展与实体经济融合深度和广度,拓展高清直播、5G 无人机、虚拟电厂等新兴产业发展前景,释放价值新空间。在赋能社会治理方面,5G构筑人、物、环境以及社会间的交互通道,持续推动与社会治安治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切实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高质量需求。
《白皮书》认为,未来应坚持市场导向,深刻认识和把握5G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凝聚产业合力,持续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引导技术标准创新演进、带动产业生态繁荣发展、推动融合应用规模发展,为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对记者分析,2024年5G基础建设将向纵深发展,一方面是将偏远地区覆盖5G网络,另一方面用5G-A(即5.5G)技术来升级城市的网络,把网络的覆盖做得更好,如地铁、地下室、人员密集区等,让5G覆盖做得更加扎实。
项立刚说:“在此基础上,视频、游戏、VR等大众娱乐领域,5G具有广泛应用和促进商业创新潜力。在工业制造领域,5G技术可以支持智能工厂的建设,还可以实现环境监测、智慧停车、智能安防等功能。在医疗健康领域,5G技术将为远程医疗、医疗影像诊断等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编辑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