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波涛像山一样两边推开,海水震荡,声音传了千里。巨鱼的尺寸没有,但进行了更绝的描写:巨鱼晒干做成鱼干,满满的铺平喂饱了一个平原的人。
故鲁迅赞曰: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夺魁。
这样一种和人类几乎没有任何共性的强行放大的世界观,其本质,是悲观,源于生活的悲观。
既然扯到了悲观,不如扯扯历史上那些悲观的文人。诗鬼李贺绝对算的上一个,因为父讳终身不得进士的他,开始日夜谩嗟荣辱,开始日夜怅然对月。杜甫、白居易是现实批判主义的诗人,内心也是悲观的。
笑对生死,独特的生命观庄周丧妻,鼓盆而歌,放浪形骸。
庄周悲观的终点,是被现实毒打了无数次之后,悟透了现实,从而笑对一切老天爷对自己的折磨。
丧妻之时,庄周拿出乐器唱歌。他说生死有命,夫妻一场,当放歌以送!好,好一个放歌。他这时的情绪已经没有了悲喜之分了,何为喜?而何又为悲呢?悲喜有那么重要吗?他妻子已去,他能做的只是眼睁睁看着,这是自然,这是法则,这是全世界人都没了完了之后也一直会延续下去的自然界的悲苦制度。这是自然,他于是懂了,他于是悟彻了。
其实悲喜是相互的。哪有什么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者,悲观的人会经历过温暖,他们以之为生命中的光的温暖。乐观的人也有生不如死苦苦挣扎之时。这就是人生。
在庄子的人生中:
1.人要活的清白和明白,自己不可以沾染荣华利禄。
2.对于一切东西不过于喜爱,不过于悲伤,但要怀疑任何东西。
3.生命的意义是谈求“道”。
不可知论和辩证法的含糊高深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等到了两千多年,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它根本上就不会有答案的。答案就取决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它的看法。
庄子说,鱼儿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惠子答,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它们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知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个问题表面其实是一个文字游戏,转化成逻辑语言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可是它的本质确实思想上的形而上和日常世俗语言体系的矛盾冲突。
人不可以仅仅根据眼前所见来判断一个事物的逻辑意义,也不可以将世俗语系等同于逻辑体系。而逻辑又是什么?语言的本质是什么?形而上的尽头又是什么?谁都无从而知,谁也不会去试图探究。
另一个是他的庄周梦蝶问题。这是一种辩证法,一种萌发于中国古代最早的自觉朴素辩证法思想。每一个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且两个方面都可以转换,也对立。
万物是互相联系的,归属于阴阳的。当时仅仅是混乱不堪,阴沉昏暗的战果时期,他萌发出了辩证法,实属时代的娇子。
结语他站在大路旁冷冷看着,名啊,利啊,功啊,名啊,声色犬马啊,恶心地排列在大路上,头上大字写着市侩和小人的人群接踵而至。
庄子的思想必然是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哲学史和整个历史上的灿灿明星。可他的主张即使现在也没有多少人可以听取。
而我们应当知道,庄周穷尽一生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他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在悲观里乐观的人,面对一切困难苦痛都不能放弃。可以沮丧,可以嫌恶,但不能亵渎生活。
他告诉我们,人生一世,何其短暂,有时候可能真的不知道是蝶梦自己还是自己梦蝶。但即使作为蝴蝶也应该有一颗理智的心。
庄周穷尽一生,研究出了“百家之首”,虽输给了儒家,但赢得了永生。
参考文献:
《史记》
《庄子》
《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