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暑假,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杨武之,请人给自己上初一的儿子补课。
你可能以为,他是想给孩子补数理化。
但事实是,他请人补习的是《孟子》。
而这个接受补习的孩子,就是后来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1997年,杨振宁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坦言:
“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带来的影响,远比父亲那个时候找人来教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我三十岁后,为人处世全靠它。”
如果说一部《论语》治天下,那么一部《孟子》,可解人生之惑。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樊登老师解读孟子的书——《人生的底气》。
樊登老师将经典智慧应用到当下的生活,从初心、交友、反思、成长等七个方面,为我们答疑解惑。
而当我们学会孟子的处世智慧,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底气。
底气来源于坚守本心
孟子,出生战国中期。那个时候,各国竞争激烈,*伐征战,混乱不堪。
然而孟子并不怕,甚至还有点嚣张。
在《孟子》开篇,他见到了最爱打仗的梁惠王。
梁惠王开口就问:“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您一定能给我们国家带来很大利益吧。”
结果孟子一句话怼了回去:
王何必曰利?我这里只有仁义。
如果大王一心逐利,跟着你的人也想从你那取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孟子的一番仁义震慑住了梁惠王,但梁惠王习惯了法家和纵横家的套路,并不认可孟子。
但这并没有打击到孟子。
他继续四处游说,与墨家、纵横家展开辩论,与贵族和王侯们交朋友,希望有让儒家思想落地的机会。
期间,遭受过很多诋毁,被骂迂腐,指责他不切实际。
孟子毫不在意,依旧勇往直前,所以才有了那句名言:“虽千万人,吾往矣”。
意思是说:道(真理)所在的地方,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要勇往直前。
正如作家七堇年所说:“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当你想通了自己的使命,就能心无旁骛地一往无前,否则就会随波逐流。
曾看过一个故事:
一位老教授问他的学生们:“如果你去山上砍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们立刻说选择砍粗的那棵。
教授补充说,如果粗的那棵是杨树,细的则是红松呢。学生们想了想,又选择砍红松。
而教授又说,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是弯曲的,大家又改变了主意。
最后,老教授说:“你们怎么不问,砍树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不知道砍树的初衷,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更无法坚持。
其实,我们一生会面临很多这样的抉择。
外在的环境不断变化,但最终结果如何,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初心。
而当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便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