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像汉武帝这样专制强横的君王,居然会在晚年向全国人民承认错误,下了一道青史留名的“轮台罪己诏”。此后,汉武帝便停止折腾,开始禁苛减赋,止戈劝农,并幸运的发现了一位天才农业专家来拯救千疮百孔的汉朝经济,而使汉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资治通鉴·汉纪十四》之司马光论赞),甚至奇迹般的“中兴”起来。
这位天才农业专家就是赵过。一位在历史上毫不出名,但实际却拯救了天下的大牛人物。据史*载,汉武帝发现赵过之后,重用他为治粟都尉,管理天下农业。赵过遂统一亩制(注1),推行代田法(注2),并发明耦犁(注3),改良农具,积极推广牛耕(注4)、耧车播种(注5)等先进农业技术,从而大大增加了亩产量与劳动效率,这不仅让汉朝渡过了经济与粮食危机,为日后的“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甚至可以说,当时中国的农业水平在世界上已一骑绝尘,超越西方将近2000年。
当然,汉代中期以后农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危机埋下了伏笔。这是因为,缺乏大型铁器、耕牛以及耧车等新农技的小农,他们只能依靠原始手段耕田,其亩产量可能只有实施先进代田法的一半。这就导致大土地所有者越发具有产量优势,而小土地所有者只能逐渐被淘汰(把土地卖给地主,自己去做地主的佃农)。另外,各种陂塘、灌溉井等乡间水利设施,也往往只有大土地所有者才能建设。
不管怎么说,天下也总算是清静了。而汉武帝至此,也算是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正月十二日,病重的刘彻立小儿刘弗陵为太子。之所以不选另外两个已经成年的皇子继承大统,主要是因为他们早已封王,在自己的封国小朝廷内已有一套政治班子,一旦即位,就一定会把这些人带到长安,改变武帝的既定国策,形成新的利益集团。这是控制狂刘彻所无法容忍的。
而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刘彻此前还*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以绝后宫擅权之忧。事实上,刘彻还将所有为他生过孩子的妃嫔,无论生男生女,全部赐死,以彻底断绝下一代外戚政治的可能(注6)。
这一年,刘彻已经70岁了,当年与他一同为大汉崛起而奋斗的前辈、同辈乃至晚辈大多都死了跑了,而且很多就是被他*的或逼走的,所以暮年的汉武帝,多少有些感慨悔恨落寞萧索(注7),但这丝毫不影响其稳固大汉皇权江山的郎心如铁。
十四日,刘彻走完了他光辉而又矛盾的一生,驾崩于五柞宫(汉朝离宫)。享年七十岁。他不仅活的长,在位时间也超长,执政共五十四年(对面匈奴单于都换了六任),是中国汉人王朝中文治武功双全且享国至久的一代雄主。
在文治方面,汉武帝一生志在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与文化,于是他收集古书,复兴文教,并修郊祀、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注8)、定历法(注9)、协音律、设乐府、建太学、尊儒术;在政治上,则行推恩以削弱藩镇(注10),用酷吏而打击豪强,定五铢以确立币制,设内朝而抑制相权,置刺史以设立地方监察制度(注11),改革邮驿以完善文书传递系统(注12)。其种种开天辟地之政治举措,最终消解了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养士与任侠之遗风,开创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与帝国形态,可以说,到了汉武帝,中国的帝制才正式成形,秦楚齐鲁等地的文化才真正完成了合流(注13)。从此,汉家为万世法。五百年后,一千年后,乃至今天的中国,都在承受他所订立的政治、文化旧制的遗泽,或遗毒,或好,或坏,让人评说。
另外,在武功方面,汉武帝十五次远征匈奴,命将帅以抗愤,用干戈於四荒,南排朱崖,北建朔方,东越朝鲜,西极河湟,拓地万里,而使汉朝疆域在巅峰之时,可东接大海,西至葱岭,南达交趾,北到大漠,可以说大汉帝国之三百年亚洲霸权,自汉武始也。中华文明之正式奠基,自汉武始也。虽然在他华丽的文治武功背后,花了太多无谓的钱,流了太多无谓的血。
几千年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知碾死了多少蝼蚁。
次日十五日,年仅八岁的太子刘弗陵即皇帝位,是为汉昭帝。以侍中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侍中驸马都尉金日磾为车骑将军,骑都尉上官桀为左将军,与丞相田千秋及御史大夫兼大司农桑弘羊等五人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这是一个相当干净的“操作系统”,所有豪门大族全被灭了,五位辅政大臣全是汉武帝在最后几年提拔的亲信,他们没有根深蒂固的家族集团,既不是勋贵,也不是外戚,且大多是干实事的人。而皇帝刘弗陵除了一姑妈外、也没有任何外戚,甚至没有太后。这一切都可以确保刘彻死后汉朝政局的稳定,像秦皇汉高那样一死就乱的情形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刘彻*了那么多人后,空出来的位置就给了刘弗陵大量引进新兴人才、建立全新班底的空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大汉,一个更加活力充沛、生机勃勃的大汉。
图:周公辅成王(汉画像砖)
无可否认,在安排后事这一方面,汉武相对于秦皇、汉高,实在深谋远虑、心狠手辣,其种种行径,令人发指,权力当真令人冷酷。不过他生前在《轮台罪己诏》中所发表的“思富养民”国策,却又因此而得以顺利的继续实行下去,这也是大汉百姓之福,只不过代价未免太大了些。
这世上的英雄伟人之死,有的死的很可惜,有的死的很悲壮,有的死的很震撼,有的死的很郁闷。然而汉武帝之死,死的让人悲喜交集,如释重负。
注1:当年商鞅开阡陌,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实行大亩制,并称之为西田。其他六国则以百步为一亩,实行小亩制,称东田。汉朝初期,洛水以东的地区仍是实行东田制。现在,武帝悉改东田为西田,统一施行大亩制。这样一来,洛水以东的田赋就等于由三十税一实质变为七十二税一,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注2:所谓代田法,是指将以往的散播栽种改为田垄栽种(此种垄作技术英国要到17世纪“农业革命”时代方始实行),利用牛耕每年更换田垄的谷物耕作方法。用这种方法种地,粟的亩产可以达到二到三石(合今80斤到120斤),收成是从前的一倍。该产量一直保持到明清时期才被超过(据李令福《清代山东省粮食亩产研究》,明清时中上田粟类粮食亩产可达到150到200斤)。
注3:这是一种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先进耕犁方式,俗称“二牛抬杠”,;其一个耕作季节可完成五顷田的翻耕任务。
注4:牛耕虽发明自春秋晚期,但一直只通行于畜牧业强盛且土壤松软的秦晋黄土高原。直到西汉中期冶炼技术进步,钢制的犁镜(又叫犁壁,也就是安于犁铧上方的金属部件,用以翻转和破碎犁起的土块)出现,才得以高效的使用畜力,实现深耕和深耕下的平整土地。
注5:赵过发明了一种三脚耧车,下有三个犁头开沟器,可同时开沟、播种、覆盖和压实,一举数得,省时省力,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据统计,汉朝的播种系统在效率上至少是欧洲系统的10倍,而换算成收获量的话,则为欧洲的30倍。直到16世纪,欧洲人仍未发明出类似于耧车这样的播种工具。直到19世纪,可靠的播种器才在欧洲普遍推广。
注6:见褚补《史记·外戚世家》:“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后来北魏矫枉过正,将“子贵母死”定为常制,沿袭七代,历经百年,害死不少红颜,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弊。
注7:据《汉书·车千秋传》记载,汉武帝晚年内心相当痛苦,甚至连着好几个月每天只吃一顿饭,所以群臣给他上寿颂德,劝他玩听音乐,养志和神,汉武帝却说自己“痛士大夫常在心”,且“愧之甚,何寿之有?”意思说我做了那么多错事,惭愧无地,后悔不及,活那么久做什么呢?
注8:汉武帝一生追求与黄帝一样“且战且学仙”,而且也将汉朝的德性由承秦的水德,改为黄帝的土德,水德服色尚黑,土德服色尚黄,所以要易服色,将汉朝官服与旗帜等颜色一律改掉。
注9:汉武帝曾征集民间治历者凡十八派,二十余人,互相考较,最终采用浑天家落下闳的测算,制定了更为精密的太初历,以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569分之385日。落下闳也由此成为公元前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注10: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抑制诸侯力量,汉武帝不仅行推恩令,还出台了左官律、附益律、阿党律、酌金律、出界律、非正律等法规。所谓“左官”,颜师古曰:“汉时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佐诸侯为左官也。左官犹言左道也。”这就是说,首先在法律上就规定在诸侯王那里做官是旁门左道,无论多有能力,也不得再进入中央为官,如果犯法也比平常官员受到更大的惩处。附益律则是禁止诸侯王增加封国赋税以及对封国国民施加其他负担的法律。阿党律则是针对中央派遣到封国的官吏,禁止其与诸侯勾结,并规定其必须定期举奏辖内诸侯的情况。酌金律,即指宗庙祭祀时,各诸侯要按封地内的人口数献金以助祭,若贡金不合标准,则予以削县、除国等惩罚。出界律,指诸侯王私自越出封国疆界,判处劳役刑乃至死刑。非正罪,指非嫡子不能继承爵位,若无嫡子,则直接除国。结果,经过这些打击,到了汉武帝末期,高祖所封143开国侯已一个不剩;而汉武帝时期所封列侯262人也很多因犯罪罢爵。到了汉武帝末年,全国三百多列侯最后仅余93人。
注11:通过这两招(以内廷制衡外朝、以刺史制衡郡守),汉武帝便以非制度化的机构,绕开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而伸展了皇帝的个人意志(刺史经由御史中丞,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方法是如此好用,以至于后世王朝往往对其继承发扬,可一旦皇帝无力行使权力(年幼,生病或贪图享乐),则此权力真空又往往会被内朝与刺史所侵占殆尽。
注12:秦汉以律令文牍治国,非常重视公文流转的时限,里耶秦简中就有不少关于公文时间的记录,其中有不少还是用漏刻制的计时法。汉初的《二年律令·行书律》甚至规定,公文递送超时半天就要打50板子。要知道,这种笞刑超过一百板子就可能打死人,50板子体弱者估计也悬。而汉武帝的改革,主要是在传递方式方面,如削减步递和传车,增加马递和骑置,从而加快了中央行政命令的下达以及地方情况信息的上报。这次改革虽然在学术界外鲜有人知,但它对于维系疆域日益辽阔的汉帝国的郡县制管理,重要至极。
注13:汉武帝君臣以“春秋大一统”为指导思想,敦风化俗,提倡大一统的历史观与文学观,提倡家庭伦理与人本思想,从而逐渐消解了华夏各地的多元文化与战国遗风,最终使得“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实现了帝国文化的同构,而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也自此形成。需要指出的是,“大”在这里的意思是重视,“一统”在这里的意思则是正统,也就是地位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跟我们现在讲的一统意思不完全一样。而所谓“春秋大一统”,就是说《春秋》经是重视正统的,帝国的所有臣民必须尊奉大汉法统,宣扬儒家道统,正本清源,天下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