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市民用少量的首付便可以买一套房子,低门槛的“上车”方式吸引了无数人入局。到了八九十年代,银行可提供的贷款甚至高达九成。
与市民买房热情相呼应的,是加速狂飙的房价。
从1986年到1997年,香港房价十一连涨。九龙一间40平米不到的小户型在1986年的价格为8968港币/平米,到了1997年已经变成56544港币/平米。也就是说,一个不到40万的房子,十一年后便可以涨到二百多万。
这期间的差价都能付三套房子的首付,于是嗅到商机的投资客便开始炒房,试图以此短期获利、一朝暴富。
彼时的香港人坚信房子“有升无跌”的神话,在普遍的狂热情绪下,全民炒房成风。
当时,开发商卖新楼盘采取先到先得的原则,即:谁先到现场排队,谁就能获得优先选购权。
每次有大型楼盘开售,现场都是排起长龙、人山人海。为了能够占据好位置,市民不惜通宵排队。
如果遇到低于市场价的楼盘,不仅有市民排队抢购,还会吸引黑社会成员前来霸占头位。有时人群爆发冲突,一度需要警察维持秩序。
后来开发商取消了排队,改用抽签的方式。然而,这不仅没能冷却大家的炒房热情,反而还衍生出炒号的生意——炒家用高价向抽到前列位置的人买签号。
有的新盘,签号能被炒到上百万,足以买一个小户型。
还有人根本不想买房,但会为了抽签交几万港币的登记费。若抽到好签,就用高价卖出;若签位不好,便向开发商要回登记费。
此举和买彩票无异,但与买彩票不同的是,它不需要付出金钱成本,可谓零本万利。
然而,就当所有人沉迷于狂热的楼市时,一场危机却悄然而至。
1997年下半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香港遭受重创,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上文提到的九龙小户型,1998年跌倒了1994年以前的水平。房价下跌已然成为常态。
几年后的2003年,香港又经历非典肆虐,房价距高位时更是下跌70%,近十万业主资不抵债。高价买入的房子沦为烫手的“负资产”,这对业主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不少悲剧就此上演。
〓 图片来源:东网
有普通上班族的房子从入手时的742万跌至250万,因无力偿还贷款房子被银行收走后,他还欠银行200多万港币。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负债、自*成为媒体报道中的常见词汇。
更让人痛心的是,很多时候这不仅仅是个人悲剧,更是许多家庭的悲剧。
一位姓张的服装商人在楼市大好时买了多套房产,金融风暴后房价大跌,生意也开始走下坡路,不仅花光了以前的积蓄,还欠下百万债务。走投无路后,他携妻女烧炭自*。
半个世纪的光景,楼市起起伏伏。多少人赶上时代的东风又遭遇了时代的灰尘,普通人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无力,实在令人唏嘘。
等到香港经济好转,房价再次开始攀升已是2010年后,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限购出台时的年份。
此后十几年,香港楼市仿佛经历了一次轮回,又有无数人为房子欣喜、沮丧、懊恼。
底层出身的技工Anders在2002年用12万的首付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而后经过多轮转卖,十年后身家接近7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