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特点,论语在语言上的特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3 00:41:09

王永祥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门人思想的集萃,从范畴学的角度讲,《论语》思想体系的建构是以范畴为基础构成的理论言说和推理。《论语》范畴体系包含着"哲学思想范畴体系"、"政治思想范畴体系"、"教育思想范畴体系"、"管理学范畴体系"、"美学思想范畴体系"、"人物范畴体系"等。构成这些思想体系的范畴因其在《论语》中的地位和性质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属性。研究这些特征属性,对于认识和把握《论语》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今天给大家介绍《论语》范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每个时代的人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都要利用之前时代所遗留的材料,道德范畴的发展也遵循同样的规律,《论语》范畴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特点就是这种规律性的体现。"无论什么范畴,概念或理论体系都是时代的产物。"《论语》中范畴的客观性是指《论语》中的范畴并不为孔子所创和独有,而是孔子之前人们思想形态的客观存在,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来言说自己的思想,孔子之后的儒家则在这些基础上表达观点。好比西周是分封制最为完备的时期,但分封制并不为西周所创,早在殷朝时就已经存在。与此同时,《论语》范畴也存在主观性的一面,即是说孔子在时代精神遗产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对范畴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和诠释,使之富含时代气息。正如西周继承了分封制,但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结合西周社会实际(主要是政治需要)对其进行了改革,使这种制度更加符合西周的统治。《论语》中的范畴也遵循同样的规律。

论语的特点,论语在语言上的特点(1)

"仁"范畴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在之前的文献中就已存在,如:"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尚书·周书·金縢》);"予小子既获仁人"(《尚书·周书·武成》);《诗经》中也有记载:"洵美且仁"《诗经·郑风·叔于田》;"其人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春秋时代,"仁"则更多地被提及,据匡亚明统计,《国语》中"仁"范畴出现了24次,《左传》中"仁"范畴出现33次。此外,《老子》中"仁"也被多次提及:"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等。这一时期"仁"范畴的频繁出现,意味着"仁"所蕴含的观念在当时已经较为普遍。这正如学者所言:"'仁'字造型不是始于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也不是始于春秋时代。"到了孔子时代,"仁"所蕴含的观念已成为社会伦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论语》中极为显现:"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经过孔子的改造,"仁"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特性的一面:"孔子的贡献在于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含义,并把它组成有机的人道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转型时期,这一观念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并被后学继承和发展,成了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的特点,论语在语言上的特点(2)

"庸"是《论语》又一重要范畴,也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大量出现。如:"畴咨若时登庸"(《尚书·虞书·尧典》),"静言庸违"(同上),"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同上);"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虞书·大禹谟》);"承之庸之"(《尚书·虞书·益稷》),"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同上),"帝庸作歌"(同上);"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尚书·商书·盘庚下》);"庸庸,祗祗,威威,显民"(《尚书·周书·康诰》);"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尚书·周书·君奭》)。《诗经》中也有运用:"我生之初尚无庸"(《诗经·国风·王风·兔爰》);"鲁道有荡,齐子庸止"(《诗经·齐风·南山》)等。到孔子时代,"庸"范畴内涵也经历了从最初的"用"、"享用"到"民功"的发展过程,再经孔子演绎,与"中"范畴相联系,成为具有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意义的哲学范畴,甚至还被赋予了伦理的色彩,成为"一种向全社会无私奉献的德性"《论语》范畴的这种特性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最早的"君子"、"小人"范畴,是作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意义来使用的。如:"智君子之丱鑑"(《智君子鑑》);"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诗经·小雅·采薇》)和"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左传·襄公十三年》)这里的"君子""小人"是在作为社会身份等级的意义上使用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君子"、"小人"虽不多见,但也已经出现:"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尚书·虞书·大禹谟》)孔子生当"极富道德精神之社会",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君子"、"小人"范畴作了进一步的提炼,使之更加具有时代风尚,更多地表达道德的含义。这种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巨大进步:传统宗法制社会的逐渐解体和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传统的以血缘亲属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秩序正在朝着以能力和道德为主要标准的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及其后学的贡献突出。

道德生活中的人们对自身伦理关系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渐加深的过程,道德生活常在,而道德范畴只能靠道德认知的不断自觉才能显现,思想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论语》范畴所以有如此特征是和孔子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分不开的,同时也与孔子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阅历有关,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孔子在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思考融入其中。这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每一事物都在过去有所根据,这就叫'因',也都和过去有所不同,对过去有所损益,以适应新的情况,这就叫'革'"《论语》范畴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尽管孔子"述而不作",但他在继承这些思想传统的基础上使之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下拥有了更多新的含义,成为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载体。

说明:此文为《<论语>范畴学理特征研究》(见《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中的一部分,当时的署名作者还有马忠。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