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一种意音文字 ,它不只是简单的构词,如芥子纳须弥,可谓一字一乾坤,每个字与词都凝练了中华文化的哲学与智慧,从字源中更可一窥古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礼仪等历史。
《红楼梦》第119章史太君寿终归地府中,写贾母去世,是“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三国演义》里,写荀攸因曹操欲称魏王,劝诫无效后“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亡年五十八岁。”
《水浒传》中,宋江邀郓城县都头雷横入伙上梁山,雷横推辞道:“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
同样是表意去世,咱们就有“享年”、“终年”、“存年”、“得年”、“卒年”、“亡年”等诸般说法。这些遣词或敬语,是严肃根据死者的身份来使用的,若是在礼教严格的封建社会,用错了可不是闹笑话这么简单。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措辞会有这么多讲究?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来理解了。
儒家五礼 :凶礼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四大哲学体系。
到汉武帝时期,推行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自此儒家文化成为了后世历代所尊崇的正统思想。
众所周知,儒家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仁、义、礼、智、信。儒学脱胎于周朝礼乐传统,我们形容一个文明的社会秩序紊乱,常用“礼崩乐坏”来形容,“礼”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秩序的根本,所以咱们中华民族才自称为“礼仪之邦”。
钱穆先生在《一堂中国文化课》中就说过:
“当礼被延伸的时候,家族就形成了,礼的适用范围再扩大就成了“民族”。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