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一张民国时期的讣告,因为年代久远,白色的纸张已经泛黄,四周有黑边。显妣,是对亡母的敬称,旧时男丧称作“正寝”,女丧则称“内寝”,所以讣文中说的是寿终内寝。讣贴是从晚辈的角度告哀,因此用了“享寿”一词,表示尊敬。
享寿,可以理解为寿终、享年。通过这则讣告,我们能够认识到,“享年”一词,是对长辈去世的用字措辞。
前几天是金庸先生逝世三周年,2018年10月30日金老去世,媒体对此报道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作为当代武侠小说的开山式作家,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对他的离去自然心怀敬意,讣文中用“享年”,体现了对金老的尊重和缅怀。
享年是讣文中的敬辞,通常用于五十岁以上的亡者,一是对社会有功绩与贡献的德高望重之人,二是用于晚辈对长辈的尊重。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主人公的父亲四十五岁过世,讣闻用了“春秋四十五岁”,对此主人公的解释是:
“四十五岁,只怕不便写作‘享寿’;有人用的是‘享年’两个字。侄儿想去,年是说不着享的;若说那‘得年’、‘存年’,这又是长辈出面的口气。侄儿从前看见古时的墓志碑铭,多有用‘春秋’两个字的,所以借来用用,倒觉得笼统些,又大方。”
从这段话可知,得年、存年的讣文措辞,是用于长辈对幼辈,相同意思的,还有疾终,也是长辈角度的措辞。
除了这些严格指代的具名,还有一些中性词表示死亡。比如终年、亡年、卒年。
香港演员廖启智病逝,媒体发讣信息所用的措辞,便是“终年”。终即死亡,陈述生命状态,不带有褒义和贬义。
终是个形声字,它的本字是“冬”,甲骨文形态,似一根绳索两头打结,表达终结的意思,“终年”,生命终结的年纪,用在讣告里,适用于各个年龄的逝者,比较宽泛,也不容易出错。
倘若非寿终正寝,逝者是非正常死亡的年龄,则用殁年。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足可见古人对于丧葬礼俗的尊崇重视。赋予死亡以仪式感和精神意义,并非是封建文化糟粕,而是敦化风俗,培养爱敬之情、安立世道人心。
传承优秀的经典文化,慎终追远,是现代人需要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