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什么,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3 05:26:26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字子美,祖上曾从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迁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从他曾祖父起,移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历经安史之乱、繁华消尽的京城又迎来了春天。诗人睹物神伤,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了离恨之情。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诗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转入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浑欲”,简直要。“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作者目睹春城败象发出的慨叹;后四句写作者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意蕴深远,感情真挚。

  感乱伤世,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触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愤恨之情。将国仇与家恨共融于文中,流于笔端的语言,写得字字啼血,声声洒泪。读之令人低回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关,可见其博大的胸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什么,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啥(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