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沦陷,饱受战争摧残的长安城破败不堪。安史叛军押送的众多俘虏之中,有一44岁男子的身影格外熟悉:诗圣杜甫。
杜甫原本不必沦落至此,他早就听说了这场叛乱,安抚好一家老少早早出门躲避战乱,而自己却逆流而上要去支援朝廷,还未来得及施展抱负,就不幸被俘。
因为自己官职地位,叛军甚至竟不把他放在眼里,并未严格囚禁。春日载阳,长安城内的万物应时复苏,但物是人非。
此时的杜甫悲愤交加,挥毫写下一首大作:《春望》。全诗如下: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照应题目,直写诗人春日望到的景象。
因人事萧条,丛生的荒草和阴森的树木随处可见。但诗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通过“国破”与“城春”的对比,于景语中抒发他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之情。山河依旧在,万物照旧生,但国已不是原来那个国,城也物是人非,沧海变桑田。
而今的春日长安, 早已不再是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繁华景象,留存的唯有那一抹抹被战乱和血泪染上的凄艳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