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赏析:诗人选取了残阳西沉到新月初现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斜照下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十分形象贴切;这个“铺”字也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有阳光照射到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让诗人陶醉了。后两句写霞光收尽、新月西挂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一弯新月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上,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珍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通过“露”、 “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实在令人赞叹。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乎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 “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现露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物理解读:(1)残阳之所以把半江水染红: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成的。不同的色光波长不同,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叫散射作用。光波的波长越短,散射得就越明显,像紫色、蓝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而波长越长的色光,像红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它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就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发生了散射作用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了鲜艳夺目的红霞。红光照射在半面江水上,发生镜面反射,所以诗人就看到“半江红”。而没有被夕阳照到的另半面江水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到观察者眼里的光很很弱,所以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所以是“半江瑟瑟”。
(2)农历月初几日的夜晚,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蛾眉月的特点: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白天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所以,诗人看到的“似钩”的新月应该就是太阳落山、晚霞才刚收尽时的情景。
新月如勾
月相与农历日期
(3)农历九月初正当“寒露”时节,白天气温并不太低,空气中会有大量的水蒸气;到了夜晚却寒意袭人,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因为温度降低而液化,形成雾霭,落在草尖上,形成露。
(4) “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故而形成球形的露珠。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外面折射进入露珠中的光线无法从露珠中再折射出来,而是在露珠中不断地发生全反射现象,这样露珠就会显得特别明亮,恰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可见,诗人对眼前的情景描写得多么准确、传神,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却又丝毫不损诗意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