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麟台正字,迁右拾遗。曾两次随军远征,未得到重用。后辞官归家,不久为县令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他的诗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其诗强调即兴,反对柔靡之风。所作《感遇》《登幽州台歌》等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唐代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进兵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这诗是诗人从军失意之作。作者借登幽州台抒发其失意的感慨,寄寓着报国立功的思想。
【全诗】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蓟丘、燕台,也就是传说中燕昭王为招纳贤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古人:指古代那些像燕昭王那样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③来者:指以后的贤明君主。④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⑤怆(chuang)然:悲伤的样子。⑥涕(ti):眼泪。
【译文】 望前看,看不到古代的明君、贤士和英才;望后看,见不着事业上的有志者开往继来。想到这永恒的天地、悠悠的岁月无穷无尽,十分孤独的我,不禁滚滚热泪流了下来,啊,和着热泪,淌出了我心底万般的忧伤和悲哀。
【赏析】
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名篇。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叛乱,则天命建安王 武攸宜率大军征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武攸宜为人轻 率,少谋略,子昂献计,未被采纳。次年兵败,军情危急,子昂请求 分兵万人为前驱,又进言,攸宜怒,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有感理想 不能实现,报国无门,满腔悲愤,于某日登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 在今北京市西南),写了这首诗。
幽州,是古代燕国的国都。诗人历览燕国遗迹,自然会想到燕 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贤君,联系自己不被重 用的坎坷境遇,对这些贤君不禁产生仰慕之情。但是这些伟人已 成为历史,不再出现,诗人因此感到十分悲伤;虽然以后会出现像 燕昭王、燕太子丹那样礼贤下士的圣君,而又不知何年何月,人生 有限,不过百年,——能有幸遇上? 所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的慨叹油然而生,把内心的苦闷和生不逢时的感慨全部倾倒了 出来。这二句出自《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 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诗意不同,但是所用的词语句式 相似。
宇宙无穷,岁月不尽,“天地悠悠”,诗人慨叹自己为什么降生 在这个不重用人才的时代,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所以感到 无限孤独寂寞,伤心到极点,以致“独怆然而涕下”。一个正直有理 想的士大夫处处受压受挫,这种痛苦和悲哀自是不堪言状,不禁化 作热泪潸然而下了。这两句句式也来自《楚辞》:“惟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离*》)“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远游》)若去掉“兮”字,都是六字句,句中都有一个虚词,二者十 分相似。
本篇中的 “古人” 是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以抒写自己内心苦闷为核心,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时代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远游》篇的影响,语句从此诗化出,然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字,多了 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添了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