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黄河一碗水半碗沙,并成为悬河,可能有数千甚至数万年的历史,挖走下游淤积的泥沙恐怕并不现实。
古人治理黄河,大体上是加高河堤,然而古代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六次大徙更是给华北平原造成巨大灾难。
那究竟要如何治理黄河下游,使其不再出现决口的情况呢?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和实践。
从本质来说,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我们便在黄土高原“恢复植被,固定水土”。近几十年间,黄河中上游的人们不断造林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逐渐恢复生机勃勃的状态。黄河水变清了,泥沙也逐渐减少。
我们也在黄河下游建了一些泄洪的水坝,在洪水季节可解燃眉之急,比如东平湖大坝。
东平湖原名安山湖,水面积约208平方千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平均水深2.5米。东平湖水源主要有两个入口,较大一支是东边大汶河(汶水、大清河);较小一支是南边的柳长河,河水从京杭运河抽上来。东平湖水有三个主要出口,西北出口从黄河下方的隧道穿过,南水北调进入华北。西北通过济平干渠到胶东、青岛。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重要蓄滞洪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重要枢纽。东平湖北部称为小清河,建有大坝,如果黄河有洪水,则开坝在东平湖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