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背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事件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3 21:25:4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背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事件(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篇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光辉著作,标志着其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确立和形成。因重大历史意义,这篇文章被收入《*选集》(1952年版)第一卷。篇首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注释简略笼统,引发了不少人的猜测。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在其背后的历史往事逐渐清晰。

林彪发给*一封特殊的“新年贺信”

1930年元旦,刚刚在古田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前委*的*,接到了一封特殊的贺年信。写信的是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的林彪。这封信,一方面是新年到了,给*祝贺新年,另一方面是向毛陈述他对中国革命前途的看法。他不但表现出对开展土地革命,在农村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缺乏信心,甚至反对*提出的用一年时间争取江西的战略计划,建议大敌当前之际,红军应该分散去打游击,各自寻找出路。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

林彪对中国革命产生悲观情绪并不是偶然的。1928年5月,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后,林彪眼见敌强我弱,环境艰苦,前途渺茫,心存许多疑虑。他经常说些“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之类的牢*话。当了第一纵队队长后,他的这种悲观情绪也没有改善,甚至在公开场合也表现出来。革命的低潮,必然会使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人心存迷茫、有所动摇,而身为高级指战员,林彪的这种言行更加重了他们“井冈山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是坚持巩固的根据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还是分散出击,打到山外,形同流寇,这是原则问题之争。*坚持前者,林彪则力主分散出击。1929年5月18日,在瑞金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红军的行动计划时,林彪曾忧心忡忡地说:“我根本不同意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还说,“我的主张还是要队伍分散了去打游击,看一个时候,看一个很长的时候,看看有没有希望。”林彪的发言受到*和陈毅的批评,可他却没有接受批评。红军攻占福建上杭县城后,林彪几次给前委写信,提出要去上海工作或者去苏联学习。1929年12月底古田会议召开,林彪的想法也没有很大改观,于是他寄给*的元旦贺信继续陈述自己的看法。对于林彪的言行,*最初未予以足够重视,认为他这“是小孩子之见”,没有放在心上。1929年6月白砂会议之后,红四军高层围绕“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争执更加激烈,*对林的思想变化更无暇顾及。直到古田会议结束,*重新回到前委*岗位上,红四军内部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他才有时间和精力重视党内和军内弥漫的悲观情绪。恰好收到林彪的这封元旦来信,*决定利用这一个极好“机会”,通过党内通信的书面形式,帮助这些同志转变悲观认识,进一步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前途看法。

*借回信之机教育全党全军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1930年1月5日,*在古田赖坊村协成店,写下了这封长达7000多字的原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回信。

*回信的开头亲切而自然:“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一则有些事情忙着,二则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可以贡献给你呢?搜索我的枯肠,没有想出一点什么适当的东西来,因此也就拖延着。现在我想得一点东西了,虽然不知道到底与你的情况切合不切合,但我这点材料实是现在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使与你的个别情况不切合,仍是一般紧要的问题,所以我就把它提出来。”继而,*语重心长地写道:“我从前颇感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5月18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内也没有建立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并指出林彪这一观点的来源“主要在于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一件事认识清楚”。

在信中,*除对悲观思想进行了分析批评外,更多地是深刻阐明了他的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他还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

为了勉励林彪及其他一些红军指战员振奋精神,激发革命热情,在信的最后,*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振奋的前景:“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封回信,言辞恳切,说理明晰,期盼之情溢于言表。由于不仅是批评教育林彪一人,而是为了纠正在红四军党内较长时期内存在的悲观主义思想。所以*在致信林彪的同时,还要求红四军政治部用钢板刻写油印,发至红四军各大队党支部,以便让更多的红军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

林彪态度的转变让真相蒙上面纱

因其光辉和伟大,这篇通信并没有就此湮没在历史风尘中。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为了教育全党同志,让大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经中共中央*处研究决定,*亲自主持编印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作为整风的重要文献,供参加整风的高级干部学习。书中收入了*写给林彪的这封信。此后,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处、中共中央北方局、山东分局等编印的有关文件选集,均收录了这封信。

林彪是这封通信的当事人,那时的他尚未对该信的公开使用产生异议。然而,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他对这封信的态度有了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要求,一些解放区酝酿筹划公开出版一部《*选集》以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由于*给林彪这封信的特殊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还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编选*文集时,一定要收入这封信。获知这一情况后,时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林彪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顾虑。他于1948年2月12日致电中共中央宣传部,一方面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另一方面又说:“为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这份电报由中宣部呈送*审阅,出于对林彪的爱护与关怀,*随即做出两条指示:一是这封信不要出版;二是请陆定一、胡乔木负责将这部选集的书稿全部审阅一次,将其中不适宜公开发表的及不妥当的地方标出,并提出意见,待修改后再出版。遵照指示,1948年出版的东北书店版和晋察冀版《*选集》中,均没有收入这封信。

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选集出版委员会,由中央统一编辑《*选集》,*亲自主持。由于这封信在*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决定将其收入。为了不引起党内同志对林彪的误解,*将信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将明显可以看出是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公开发表时通篇文章没有出现林彪的名字。

权力野心日益膨胀的林彪,并没有感受到这份宽容和爱护。他视这篇通信为政治污点,耿耿于怀,想方设法地掩盖历史真相。1969年9月,在重返井冈山,故地重游时,林彪诗兴大发,填下了一首《西江月·重上井冈山》,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光辉高大完美正确,根本看不出在当时丝毫的悲观情绪。显然,林彪企图借此一笔勾销历史旧账。然而,事实就是事实。当*看到送呈来的这首词后,微微一笑,用红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一句下面重重地画上了两条粗杠,并打了一个问号,说道:“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1991年7月1日,《*选集》第二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纪念日正式出版发行,*写给林彪的信被收入其中,标题仍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篇目下有了一份恢复历史原貌的注释:“这是*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