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由来:
“教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
“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当时仅指年龄辈分最尊的学者。“老师”一词随后多有演变,但万变不离本意。“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师父、师傅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唐朝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把“老师”的职业阐述的精炼明确;而“老”字是古时对公卿大夫的尊称,后来将两字合在一起,称作“老师”,成为对教师职业的称呼。
“教师”之所以称之为“师”,与军队有关。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这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师”合起来,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