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管理新型人才比较短缺
据统计,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已超500万大关,其中新车经销商管理人才近20万左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汽车行业面临颠覆性改革,汽车人才提升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有数据表示,到2020年整个汽车行业新型人才缺口将达100万人,特别是具有综合型汽车管理岗位能力的高管人才缺口将更大。
何为汽车管理新型人才
1、中西贯通的专业化人才
专业化4S店高级管理人才,具备个人领导魅力、先进的管理能力及高效营销能力等综合性人才。积极学习欧美日"百年老店"经典营销模式,并可以通融贯通地运用到本地的市场文化中。
2、具备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正在悄悄改变传统汽车行业,未来汽车行业将在产品、营销及售后等多方面更智能、高效的展开服务,塑造全新的汽车生态圈,这需要跳出以往营销及服务理念,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
3、创新型实践人才
企业转型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给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思路与业务模式。快速开发出立竿见影的盈利模式。即能制定战略,又能在实践中实现战略目标。
当下的汽车产业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全新发展趋势,充满了未知的机遇,也伴随着许多挑战。我们该如何去认识汽车产业的前沿发展趋势?未来汽车行业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在3月25日举行的2017东方讲坛·职业生涯系列讲座暨“乐业上海”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第三讲上,上汽集团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时傲兵讲述“创新变革的时代,未来汽车人才需求展望”。
风云变幻的汽车产业
时傲兵介绍,基本上每个省份,尤其在华东、华南,都布局着很多汽车的企业。因为每辆汽车大概有两万多个零件,所以除了常说的造车企业,后面还有大量的零部件和汽配厂等。
同济大学的汽车基本上由上汽起来的。在80年代,上汽和德国大众成立第一家上海大众合资公司以后,当时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就是在周边建立一个大学,尤其要有汽车学院。上海理工现在虽说是非“211”,但是里面的汽车空调专业是中国第一的。
时傲兵表示,地方政府非常关心汽车产业。因为它涉及到衣食住行中的“行”。上汽在上海排第一、中国排第五、世界排四十六位。这样一个汽车集团,对一个地方的国民经济是举轻若重的。汽车工业是一个1:10的产业,也就是说,一个产出可以带动十个单位的产出,同时一个直接就业可以带动十个间接就业。
影响汽车行业创新变革的4大看点
时傲兵分析,创新变革首先看电动化。目前,电动化根本上是把汽车的动力源改变,未来用电。目前,电动化的瓶颈一个是到底电能够跑多少。现在就怕开车一旦电没有了怎么办,如果把车排满电池的话成本是很高的。将来,电池储能会变化,可能会体现在化学和材料领域。一旦发生颠覆性变化后,电池储能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的中东、迪拜也许和非洲不会有多大的区别了。所以说,未来整个世界格局都会发生变化。
第二个创新变革是智能化,智能化在国外做得比较好的是谷歌。智能化有很多内容,比如说,如果进上海图书馆,可能把车开到图书馆门口下车就可以,车子会找车位停下……如果实现智能化,当我们进入车以后,更多的工作可以交给人工控制的。智能化到一定程度,驾照就会成为历史。
第三个是网联化。现在的手机由传统的打电话到智能机,汽车以后也会沿这条路走,而且会很快。网联化带来的冲击是什么?汽车以后不叫汽车,就像手机一样叫“车机””。比如在郑州出差,晚上大概10点多,想出去吃烩面,你想去哪家,你只要告诉它就可以了。有时候你在开车的时候,你按下按键说我想看星星,然后天窗就会打开。你说我想开空调,车里的空调就打开。
第四是共享化。市区的OFO单车、摩拜单车都很多了,汽车分时租赁也是这样。在浦东机场,你如果打车去一个地方需要花三四百,但是用电动车分时租赁服务就便宜得多。目前,这已经比较成熟。它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还是两块,就是充电、续航里程,以及充电的时间。如果以后家里有车,你只要车开回家,用插座就能充,甚至是无线充电,那么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未来对于汽车人才的需求
如果说电动化,就是由机到电的技术人才变化。时傲兵预测,在未来的十年以内,只要和电相关系的专业都非常吃香。什么叫电相关的专业?看报考指南,包括高考中考,所有的专业里面有一个汉字叫“电”,随机组合,未来十年这个专业找工作特别吃香。上汽以上海第一这样的制造企业,目前想招电这方面的人,也是需要花费一定力气的。
网联化最大的特点是由经验决策向算法决策的转换。以后,包括我们的老师、老中医等等这些,极有可能都会被一些传统的机械的算法取代,整个医疗、汽车等行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是商业和技术在一起的性质变化。
传统企业对于公司治理有很强烈的法人思维。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都是要基于我公司未来要成为中国、世界什么样的企业来做决策。共享化不是这样,就像做单车,很多的互联网企业一直在亏钱为什么还做得下去?投资人从什么角度考虑?其实是生态。有些互联网企业本身是不赚钱的,但是它创造大量的大数据,在未来一旦占领这样的风口,其他人就进不去了。所以,未来是由法人思维到云思维的商业人才需求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