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们见是王羲之,兴趣盎然。听说他要建桥,都表示赞成。
不久,朝廷派来了监郡太守。乡绅们一合计,决定请太守大人先题“晋宁新桥”四字。太守欣然命笔,为新桥题了桥名。
过了几天,太守摆下酒席,宴请王羲之和乡绅们。大家杯来盏去,互相祝酒。王羲之趁着酒兴,一挥而就写下了“晋宁新桥”四个字。太守一看,乐了:“羲之兄,你为何将‘宁’字多写了一横?”
众人也凑上前观看,果然看见“晋宁新桥”的“宁”字多了一横。王羲之微微一笑:“宁字不是还有半横在外面吗?”说罢,他告辞而去。
乡绅们送走太守,又来到桥边,端详着石桥上的“晋宁新桥”四个字。忽然,人群中有个人高声说道:“诸位请看,这‘晋宁新桥’的‘宁’字,还有半横在外面呢!”大家定睛一瞧,可不是吗?于是有人问道:“这是谁写的呢?”人群中有人回答:“是王右军大人的手笔。”
乡绅们一个个挤眉弄眼,这回他们输得口服心服。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这个故事传达出了人们对于书法家王羲之的敬仰和赞美。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一天,王羲之去乡绅家做客,乡绅非常热情地款待了他。在宴席上,王羲之看到了一道非常美味的红烧鲤鱼,他忍不住连吃了三碗米饭和两碗鲤鱼。
饭后,王羲之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于是他拿起笔墨,写了一幅字。乡绅非常高兴,表示要将这幅字挂在书房里,以示对王羲之的敬意。从此以后,王羲之的名声更加响亮,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了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