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1923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描绘了浓装艳丽的秦淮河的风采,记叙了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景中的绰约风姿。
全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一贯风格,总会把景物描写放在第一位。写了船形、水光、人影、月色、歌声等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致的特色,在描写秦淮河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情实感融合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图。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发人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
创作背景:与俞平伯去淮河旅游,进行散文比赛,各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