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发,并不是针对谁……
最近,《我的征途时星辰大海》的作者花千芳提出“英语无用论”,王思聪激情反驳,一来二去,激起轩然大波: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我们小时候大家都会念一首诗:
我是中国人,
何必学外文,
不会ABC,
也当接班人,
接好革命班,
埋葬帝修反。
大家都知道,文革前几年,高考被废除,学生忙造反,整个教育陷于瘫痪。1971年9月,在林彪事件后,中央日常工作由*主持,开始整顿教育,他明确指出:“对学习社会科学理论或自然科学理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各地开始抓基础课程的教学。对此,“四人帮”非常反对,将此视为“回潮”、“右倾复辟”。1973年7月10日,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中二年级的15岁学生张玉勤在期末考试英语考卷的背面写了上面那首诗,被发现后收到校长批评。几天后,张玉勤跳进水库自*。
1974年1月,江青从《人民日报》看到这个材料后声称“我要控诉”,王洪文也讲“对马振扶公社中学的负责人要判重刑”。张玉勤班主任和校长被判刑, 张玉勤被追认为“革命小将”“优秀共青团员”,并给她立了碑,碑文是“胸怀朝阳战恶浪,敢把青春献给党”。关于此事的记述可参看这篇文章: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586961&boardid=1
40多年过去,中国天翻地覆,按理说今天不应该再来讨论这么初级的问题。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不同程度支持花千芳的人还真不少,他们提出了各种不必学外文,至少是不必花太大精力学外文的的理由。这样看来,要不要学外文这个问题,就值得认真讨论了。
很多人学英语确实是盲目的,他们真的不知道英语有什么用,更不知道英语的用处有很多层面:有实用的,交际的,也有长远的,气质的,甚至是精神的。有一点花千芳说对了,语言不仅是语言,学习语言也就是学习思维方式。但是他又把学习思维方式与西化混为一谈。西方好的思维方式,我们当然可以用,这并不会使我们成为西方人。就像我们学习形式逻辑和欧几里得几何不会让我们变成西方人,只会让我们变成更有思维能力的人。
反对花大力气学外文的最大的一条理由:有翻译就可以了。
有翻译就可以了吗?不可以。
首先,绝大多数的外文资料,根本就没有翻译过来,也不可能翻译过来。仅仅是一个可以让可以免费浏览学术期刊的网站Sci-Hub,到2017年已经有6200万篇论文: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28489/
有人反驳说,科技日新月异,现在AI那么厉害,我有机器翻译就可以了。
有机器翻译就可以了吗?不可以。
首先,机器翻译还远远没有到可以到流畅自然和可以让人信赖的地步。设计汽车、飞机、导弹、潜艇、卫星的人敢用机器翻译吗?生活中你能用机器翻译问路点菜,可是你能用机器翻译谈生意,交朋友,谈恋爱吗?
小时候看一部外国小说,里面写一个商人追求贵族小姐,小姐对他若即若离,态度不明。商人自惭形秽,为了提升气质形象,苦学贵族沙龙里的通用语言法语。有一回听到小姐与闺蜜用法语聊天,她们对他品头论脚,各种嘲笑鄙视。闺蜜一开始有点担心被商人听去,小姐轻蔑地说:没事,那傻逼不懂外语。此时此刻,商人彻底了解了小姐的心意,也了解了学外语的意义。
再说件真事儿。1974年12月23日,*抱病飞赴长沙,向*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情况。*在与*谈话时,指着在座的王洪文说,*“politics(政治)比他强”,懂得英语的*心领神会,而一心想抢班夺权的王洪文则不知所云了,从而确立了*的地位,史称“长沙决策”。
这可不是段子,是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管的杂志《党史纵横》上的文章《*为什么学英语》:
http://history.people.com.cn/n1/2017/0918/c372327-29542494-3.html
请不要擅自举报和删帖。
设想洪文同志这时掏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主席,您再说一遍吧,怎么拼来着?”——Sorry, too late, you out.
后来有人挖出花千芳的一件往事,他说:“有一次跟北大中文系的一个老教授聊天,老先生很喜欢我写的文章,说:你要是做深造深造就好了。我说要不我到您那读研究生吧。他先是很高兴,然后苦着脸说不行,码汉字的,作家也好写手也罢,我想学好写文章还得特么先考英语四六级,我觉得这也太荒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