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曾陷入几个月的迷茫期:觉得“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对一些觉得自己没做过、不擅长的事情产生了抵触心理。
一方面,在最情绪化的时候,男朋友和家人给予了我莫大的包容和理解,他们接纳了我的迷茫,使我得以逐渐从情绪中缓过来。另一方面,稍微冷静下来以后,受“不愿意把工作搞砸”的本能驱使,虽然不喜欢某些事情,我还是硬着头皮做。
出乎意料的是,做着做着,发现事情其实也没有那么讨厌、我也没有预想的那么不擅长。对未知和失败的恐惧使我不自觉地放大了对困难的估计,并进一步产生抵触情绪;反过来,当我获得认可,发现在这些事情上可以做到及格甚至更好时,抵触的情绪就自然地消解了。
总之,我意识到工作成长就像游戏里的PvE打怪升级,我无权决定boss有多强,当然有可能被反复击败。如果不是的话,这个游戏可能对你来说太简单了,那就不好玩了。
只有在被打倒后选择“replay”,硬着头皮坚持下去、不断积累经验,才不会一直卡关、才会让技能点越来越多。
(PvE:Player VS Environment,玩家对战环境,在网络游戏中,主要指挑战强大的BOSS等活动。)
Q: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你收获成就感?
A:
我常有两种成就感的来源:第一种来源于把那些看起来简单的项目扎扎实实地做好;另一种是攻克那些相对复杂的项目,从“没头绪不会做”,到“有思路试一试”,通过不断修正和调整,最终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果。
这两种成就感对我来说不可或缺。前一种持续时间短但稳定可控,在日常工作中为我源源不断地输送动力;后一种往往需要一点点耐心和运气,但一旦达成就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两种成就感相互配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这种工作状态是我比较自豪的。
Q:女性在PM(产品经理)岗会更有优势吗?对同岗位的女性有什么建议?
A:
相比其他职能,PM需要进行更多沟通,即在无授权的情况下寻求团队内的共识,或是推动跨部门协作。
第一,女性更有亲和力、容易更快地与沟通对象进入有效沟通;第二,女性的包容性也会在团队协作中起到正向作用。
但是这种优势是不可超越的吗?那倒不是。这种优势更多是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沟通表达等其他基础能力都完全一致的前提下的“锦上添花”。对于和我在同一个阶段的PM来说,提升这些基础能力才是最核心的。重要的是聚焦个人成长、自我提升,超越性别的标签。
姓名:乔竹樾
岗位:算法工程师
工龄:两年
Herstory:乔竹樾毕业于复旦大学,作为算法工程师,她目前负责端到端语音翻译研究,端到端语音翻译模型省去语音识别这一传统中间步骤,大大提升翻译效率。她爱好广泛,同时拒绝刻板印象,在自己的岗位上熠熠生辉,用她本人的话说,她拥有一个“叛逆的自由无用的灵魂”。
Q: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呢?
A:
我从小就有特别多的业余兴趣,宅家可画画、弹琴、刷音综、做做电音音乐。如果出去的话,看话剧、画展、建筑展,以及吃各种美食,喜欢逛二手跳蚤市场,还喜欢坐在闹市路边/地铁站发呆。
Q:在工作中,感到最为自豪的是什么?
A:
比较自豪的是,如果一年前你问我“端到端语音翻译模型”靠谱吗?这几乎是一个不敢想的问题。但经过一年时间,在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端到端模型用极少的训练数据,几乎已经逼近线上级联系统了!
(端到端语音翻译模型:传统的语音翻译通常需要先经过语音识别再翻译,而端到端模型则不需要语音识别这一中间步骤,模型更简洁高效,让语音翻译更快。)
Q:对这个行业的女性有什么建议?
A:
上学时,社会上很多人会说女孩子“文好理差能理解”这种话,但我不相信这些。每个人文理都可以学得很好。
虽然业内现状是男多女少,但这个行业的女性都在反刻板印象,我也许给不出具体的建议,不过我想和所有被偏见和刻板印象裹挟的女孩子说:“不要拿性别作为弱点的挡箭牌”。
另外推荐一首于贞的《她和她和她》,每个人的可能性都很多,be yourself,不止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