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质疑李玫瑾:
自己的女儿都教育不好,
凭什么教育别人的孩子?
但她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
名牌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
也要让她生活得快快乐乐。”
她没有逼迫女儿死磕数学,
而是开始发掘其他优势。
发现女儿有音乐天赋,
就重点培养女儿学习艺术。
后来,女儿顺利考上了一所艺术院校。
毕业后,成为了一所大学的音乐老师。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
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断一条鱼,
它将终其一生认定自己是个笨蛋。”
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子,
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接纳他的短处,
找一个最适合他的路径来协助他。
这样,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03
一个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尖子生,
结果儿子上了小学,
经常在全班倒数第一。
家长会上,他总是被老师留下来重点沟通。
他说,这辈子都没想到,
自己的基因这么强大,
却把儿子嚯嚯成了这样?
金融学上有一个均值回归原理:
涨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下跌;
跌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上升。
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上,
父母都是牛人,
子女也有可能越平庸。
孩子的成就超过高智的父母,是小概率事件。
然而,一个更扎心的现象是,
家长可以接受自己普通,
却接受不了孩子不优秀。
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究竟是世俗意义的成功,还是孩子的幸福?
看了下面这张照片,
相信很多人心中自有答案。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
是下面这四类人中的哪一类?
给身边很多朋友看了这张图,
不出意外,他们绝大多数都选择了:
幸福的普通人。
能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精英,
当然是一种成功;
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幸福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04
即便是最优秀的教育家,
也无法把孩子们培养得整齐划一。
孩子们各有各的不同,
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郑渊洁说过一句话:
“一个好的教育者,
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
而不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孩子。”
尊重孩子的天赋,
保护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和永不磨灭的好奇心,
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驯兔记》是郑渊洁写给成人的童话,
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第一天上课,老师提了个问题,
“如果皮球掉进一个深坑里,
应该怎么把它弄出来?”
第一个举手的孩子回答:“用网子捞。”
老师让她“想想再说”。
优等生李小曼回答:“倒水让皮球浮起来。”
老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李小曼的回答是“标准答案”。
这时皮皮鲁问老师:“坑有多深?”
“很深。”
“那就让爸爸再买一个球吧。”
小朋友哄堂大笑。
老师生气了:“你故意捣乱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