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两类孩子。
一类孩子特别自信,甚至有些自大。周末陪小样在公园玩的时候,就碰到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踩着石阶,轻而易举就爬上了一个高高的平台,看起来平时经常玩。
小样看到了,也想像哥哥一样往上爬。不过因为缺乏经验,小样有些没自信,必须确保我在身后保护他,他才敢尝试。
这时小男孩看到了,跑过来一个劲地对我说,“我自己就能上去,都不用帮忙,我很厉害吧。”
还有一类孩子特别地不自信。他们不敢尝试挑战,只肯做自己熟悉并且擅长的事。
小样妈有个邻居家的小女孩就是这样。她画画很棒,很喜欢拿着粉笔在小区楼下画画。可若是你让她试试其他的事,比如玩滑板车、跳绳,她就会一口回绝,“我不会,我不要玩”,大人怎么劝都没用。
孩子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都源于“自我概念”的体现。
发展心理学认为,“自我概念”是我们对自己的总体印象,是对自己能力和特质的想法。
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有一些了解后,我们就能明白,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为什么总是自信心爆棚,一点都不懂得谦虚。为什么有些孩子又特别地自卑,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
01 自我概念的发展——孩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0-15个月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的。
4-10个月的时候,宝宝通过伸手拿东西、抓握、自己做一些事情,实现了对外部的控制。
同时,他们的自我一致性也得到发展,比如玩躲猫猫游戏的时候,他能明白我和你是不一样的。
15-24个月
宝宝是什么时候发现镜子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呢?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孩子的鼻子上涂红点,然后让他们照镜子。
如果孩子能明白,镜子里的人是自己,他们就会用手摸鼻子上的红点,想要把它擦掉,而不是指向镜子(好佩服研究人员的智慧)。
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发现15个月以下的孩子完全没有擦鼻子的动作,3/4的18个月大的孩子和所有24个月大的孩子都有擦鼻子的动作。因此他们认为,孩子在15-24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出现自我意识。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一向乖巧可爱的孩子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糟糕的两岁。因为有了自我意识,明白我和你是不同的存在,所以孩子强烈地想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而不是屈服于别人的意志。
可以说,我们眼中的叛逆和任性,其实是孩子为了争取独立所做出的健康的努力。
如果这一阶段,我们能尊重他的自主性需求,用合理的方式引导而不是打压孩子,就能帮他建立起良好的自尊,孩子会变得自信、有胜任感、勇于接受挑战。
(具体的方法小样妈会在后面给到大家。)
3-5岁
这一阶段,尽管已经知道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但孩子还没办法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会倾向于接受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大人怎么看待他,他就怎么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