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黄冈市黄梅县龙感湖中心小学
余俊
课程改革从启动到现在,经历了激情一困惑一务实三个阶段,课堂教学也逐渐从表面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来。但是,仍有不少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商榷,下面谈谈笔者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能促进“学困生”的发吗?
“算法多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可以使教师不搞填平补缺一刀切,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种途径。但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计算题可以出现三、四种算法,甚至更多,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接着,教师经过组织大家讨论,得出一个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最优化的是“(长 宽)×2”的方法。但学生做作业时会发现,还是有一些“学困生”选择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这种最复杂却是他们最易理解的方法。那么,此时教师是否还应一味强调最优化的算法?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如何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反思二:教计算法则不符合新课标吗?
是课程的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教计算法则,究其原因材在计算课教学内容中没有出现计算法则,二是计算课教学内容多,练习量大,既要进行估算,又要进行算理及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没有时间教计算法则,三是部分青年教师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算法多样化并适当降低难度及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但基本要求没有变。因此教师不应被当前某些理念或教学形式所干扰,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计算法则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像以前那样去背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理解计算法则。其实只要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一课一得,把算法多样化、算理与计算法则的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法则的教学问题自然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而对于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的青年教师,可以建议其向身边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请教,或是阅读老教材,研究其他版本教材对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总之,计算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课改背景下扎实有效地开展计算教学,既继承我国在计算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又能在新形势下不断开拓创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反思三:新教材的应用题教学需要完整的体系吗?
(一) 新教材上没有应用题章节,减少了教材内容,也没有了旧教材原来偏难、繁杂的题目,减轻了教学负担,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也下降了。教材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要求应以哪些内容作为依托呢?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教材练习中出现的几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教材基本知识点都不包含的应用题。如生活中读里程表、水表、电表,列车行驶时间、速度等问题,这些题通常要花大量时间来教学,对大数学生来说就更难了。
(二)新教材没有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不便于学生整理复习更不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原来旧教材将应用题分类按年级编排,每一种典型应用题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规律,就是复合应用题即一般应用题,也有解决的步骤和方法。新教材却删掉了这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践活动课应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用课堂内知识解决课堂外问题,重在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知识。可新教材的“搭配中的学问”“体育中的数学都是排列组合问题,将这些问题引人课本,是否增大了教学难度值得深思。
反思四: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
部分教师对“情境”过分强调和追求,却常常把“为什么要创设这个情境”这个重要问题忽视了。笔者曾看到一篇关于情境创设的案例,教学内容是“三步计算题”。该案例先是故事导人:唐僧师徒一路西行,至黑风山口时一妖怪站在路中道:“要过此地,需解此题。并举起一牌,上书一道计算题:74 100÷5×3。然后老师问:“这道题中含有几种算法?”学生答后,教师继续问:“计算这道题要几步呢?”接着是合作探究,让生分小组讨论怎么计算。接着老师继续讲故事:师徒四人继续西行,路中有一大门,门上写有一道算式:(440-280)×(00-260),写上正确答案此门自然打开……此案例中的情境创设确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应仅此而已,而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能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能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回味、启发。如果让那些非数学的因素干扰了数学学习,我们又有可能回到形式化的教学上去,而忽视了数学的本质。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
反思五:离开了“合作交流”就不是好课了?
合作学习是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一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不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小组讨论”。还是以上面的“三步计算题”的教学为例计算74 100÷5×3之前,学生就已有了混合运算的基础,难道连几步计算都不清楚?会因为“两步”还是“三步”发生争执吗?再看“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在此处安排一个“小组讨论”,能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要学生“讨论、交流完成,那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因此,笔者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当个体在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必须要有同伴的帮助;或是小组的讨论交流能更有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时才适用小组的合作学习。否则,淡化了数学的本质不说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