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方法,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原则有什么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04 08:31:56

四、自然环境的利用

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自然环境提供了天然有趣、丰富生动并且开放的场所。在大自然中引导孩子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奇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

大自然变幻万千,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最好的课堂,同时大自然又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多彩的自然环境为幼儿认识世界展示了生动、真实的视觉感受。幼儿从对色彩、声音、四季的变化的观察中发现其中的奥妙,激发了探索的兴趣和*。

如可以设计以季节为主题的活动,这样的主题可以贴近幼儿的生活,容易被幼儿接受、理解,能引起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和探索兴趣,教会幼儿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又如,可以组织户外观察活动,让幼儿走出课堂,采摘野花,玩玩泥土等,使幼儿的科学活动由课堂走向大自然。

五、家庭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家庭和社会是息息相关,“家庭合作”也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见到幼儿园里有的孩子在饲养角、种植园里不愿意动手,是因为父母觉得脏从来就不让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部分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不太重视或不理解,体现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的不一致。所以,幼儿园应该采取一些方法使家长们重视科教活动。

(一)加强科普宣传

首先应让家长了解科学学科教育的目的和重要作用,通过开家长会、给家长写信等形式,让家长了解科学启蒙教育内容,真正理解早期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促使家长关注和参与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

(二)邀请家长共同参与

开发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究的各种情境,提高家长的科学意识,加深家长对科学教育的理解,对共同培养孩子科学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教师了解到幼儿在家里的科学学习情况,也使家长对自己的家庭科学教育进行反思和改进。

(三)充分利用家庭内部科学教育资源

家庭内部的教育资源主要有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图书、影像资料等,可以把这些资源带到学校,从幼儿熟悉的内容开始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园和家庭两者的教育结合在一起。

(四)邀请家长共同督促

通过书面通知的形式,邀请家长一同关注和督促幼儿的观察和实验任务,如一起栽培、饲养、观察记录一些事物变化,等等。有教师的书面通知,家长配合完成任务的效果会增强。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方法,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原则有什么(5)

六、温暖和谐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前提。幼儿在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在心理有安全感的环境中,能集中精力去尝试和探索。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也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这种心理环境虽然是无形的,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应创设温暖、和谐的心理环境。幼儿对教师是信赖与尊重的,因此,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首先取决于教师。

教师应大力支持并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在每日活动中,教师们都注意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不过分干扰和限制幼儿的行为,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觉得有安全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因而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尊重理解幼儿,用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教师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理解尊重孩子的需求。在科教活动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参与幼儿的活动,使幼儿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教师在一起感到自然、温暖,没有压抑感。幼儿在探索时,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发挥想象力,过多的干预会限制他们,太高的期望会造成幼儿的压力,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不能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应明确,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自己不是领导者,而是幼儿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主要是协助幼儿操作,不能去支配幼儿或干预。只有在这种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幼儿才能自然地、真实的表现自己。

(二)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可能是由于幼儿水平差异,也可能是由于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明确而无从下手,无法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讲解清楚并及时给予指导;时刻观察幼儿的活动,及时发现幼儿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调整。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相应的材料,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

(三)建立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

幼儿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友好谦让,在科学探索中共同协作,提高了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加强幼儿的情感教育和集体教育,建立互助、友爱、和谐的伙伴关系,使幼儿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合作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方法,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原则有什么(6)

七、环境创设问题及原则

(一)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定》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然而,仍有一小部分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上存在一些问题。

1.只注重单向作用

一些幼儿园的指导思想没有从考虑幼儿需要的角度出发,较多的是停落在幼儿园自身环境上,主要目的是装饰,只追求外在的形式,而不注意发挥环境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2.内容不够全面

在内容表现上比较简单、缺乏整体性、不系统。如只注重物质条件的提供,进行开发及利用时不注重教育过程对环境利用的需要,这种片面的环境利用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3.空间利用不够充分

只重视基础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忽视其他空间所隐藏的教育作用,缺乏对环境创设的研究和创新,使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

4.忽略幼儿参与

为了环境利用的完美性,往往有教师们全权负责,很少让幼儿参与,只是让幼儿作为环境的“欣赏者”,被动地接受安排,这样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方法,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原则有什么(7)

(二)创设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全民性的特点,幼儿园科学环境创设也应该具有全面性的特点,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应从整体上开发,在利用时渗透到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使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整体效应。

2.效用性原则

充分利用环境发挥教育效应。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须服从教育的内容和需要,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条件建构。

3.主体性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感兴趣的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主动参与环境的开发并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幼儿认识和操作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环境中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互相作用,是幼儿园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

幼儿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外界不断的变化不仅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与良好的环境相互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思考,而且能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与活动,提高幼儿对科学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幼儿的发展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物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因此,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为此,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多幼儿科学教育知识请关注大宋文正教育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