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在初步接触一个知识点时,你可能做第一道题时有一点摸不着头脑,但三道、五道之后就已经有所把握,十道之后就很可能胸有成竹了,这也是作业题中同样知识点的题型往往重复好几道、考试中反复考察易错知识点的原因。
当然,随着做的练习越多,知识点越牢固,继续做更多的题对学习的巩固效果也会减弱,因此适量为主。当已经对一个知识点滚瓜烂熟时,不如留下精力继续攻克别的模块吧~
解释着解释着…居然就懂了?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种困惑:
老师新讲的这个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好难懂,和我有啥关系?
今天新背了英文单词,学会了关于“职业”的高级词汇,但是我背了就忘咋办,平时又用不到。
为什么做这道题要先分类讨论?为什么要换元?
为什么要设而不求?这些步骤都是咋想到的,我怎么就理解不了……
如果你也有这种关于信息理解与整合、抽象逻辑解释的困扰,不妨试一下自我解释法(Self-explanation)。
自我解释法是指尝试解释新知识的内涵并将新的知识和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或解决问题的时候尝试向自己解释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步骤。
解释新知识很好操作,在学习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动用你已有的信息与这个新概念产生联系,这些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例如:学习单词“internationalization”时,我们可以尝试动用学过的知识。
首先,我们知道“international”是国际的,也学过“civilize-civilization”即“使文明-文明”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推测“-lize”和“-zation”结尾是对应的动词和名词,因此“internationalize”应该是“使…国际化”,而“internationalization”是“国际化”。这就是解释一个新概念的过程。
不断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能够帮助理解复杂概念并建立知识网络[4]。与此类似的,关于令人头疼的做题步骤,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解释法来理解抽象逻辑。
比如:
做阅读理解题时,要回到原文,为什么要回到原文?因为出题人的答案都是以原文为根据的。
接着要概括,为什么要概括?因为原文太长、答题卡空格太少。
为什么要写分3点作答?因为题目是6分,暗示要填2-3点……
或者先解释“原因”,再解释结果。
比如:
因为作文的分值很大,偏题会扣很多分,所以审题十分重要。
因为数学压轴题很难,所以先考虑特殊情况,能拿一点分是一点。
因为方程式太复杂了,所以想简化它参变分离……
自我解释法-流程图1
自我解释法-流程图2
线索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