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国考哪个更容易上岸,应届生省考和国考哪个更容易上岸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07 13:15:53

不讲任何条件的去判定好坏那不就是空口白牙胡诌吗?

我参加过省考和国考,最终以职测82,申论77,国考上岸,而且是在职备考。

真正决定上岸难度的是报考人数和招考职位,更直接的说法就是考试人群的考试水平。

基础一般,从小被灌输铁饭碗的思想,但自身很迷茫,第一次备考的时候摆烂式学习。毕业即失业,表现的真的是淋漓尽致,摆烂式的得到了一个坐办公室的“体面工作”,每天都是加不完的班,所以还是决定考公!二战专心备考,最终成功上岸。

坦白讲,上岸没有想象的容易,无效备考会害了自己,但是考公也是有捷径的。找对了方向,努力才会有收获。

首先不管是首考还是二战,都要选好岗位。考公不像证书的考试,达到相应分数就可以,考公分数无上限(狗头保命:满分上限满分上限)。备考时要在保证正确率的同时提高速度,如果分数没办法提升的时候就停下来,看看技巧。

直接开始吧,我每天花的时间不算多,期间也没有报班,纯靠自学。那么,现在我先讲讲我的备考经历吧。

一、国考和省考的区别

对于国考和省考的性质大家都了解,我就不多说了,下面说说比较关心的实际问题吧!

1. 工资收入:工资的话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肯定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工资就越高。但是在像广东、江苏这些地区的国考的一些职位会比省考低一些。拿我来说吧,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也就五六千,不过随着入职年限的增长,薪资水平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2. 福利待遇:国考单位所属是Z央直属的,财Z拨款,普遍的待遇比省考的高,但是年终奖这里比较少。福利的话,每逢佳节,都有满满当当的物品,像购物卡、加油卡、米面油等。周末双休,假期跟着法定节日走。并且公积金是很高的。

3. 发展空间:国考的发展方向较大,一般接触的人层次高,可以学到真才实学。省考的基层单位较多,之后想要往上爬有一定的难度。

二、如何选岗才更容易上岸

1. 根据自己的专业、自身条件的优势去填报。比如应届生身份(国考中真的很吃香,很多岗位会限制应届生报考)、学历或者是专业。

2. 不要去选择三不限的岗位,竞争压力会很大。对于只录取一个或者两个的职位,看都不要看,直接略过就好,除非你过分优秀,否则就是人家上岸的垫脚石。

3. 提前查看岗位的报录比,这个也很重要。参考近几年的或者是在报名结束的前一两天,都可以看到。可以结合岗位的报名信息进行选择,不过时间不宜太晚,要留时间审核。

三、备考时如何更高效

♛计划篇

◑基础阶段:

备考第一步,选择好学习资料,最好的就是先熟悉一下教材,了解到考试都会考那些知识点。

基础知识书籍:华图模块宝典。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很多,我当时也对比了集中教材,后来觉得华图的这个在知识点的编写以及例题解析上都很清晰,思路明确,对于刚开始备考的人来说很友好。

视频资料:潘铭国考课。老师的课堂上从基础讲到实战技巧,绝对是国考笔试高分的不二之选。潘铭老师的课程中会以真题为例去讲解技巧方法,而不是干讲某一个知识点,对于第一次考公的朋友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老师的讲课方式是我们掌握知识点最重要的一环。

夯实基础的阶段,我是直接先刷一遍老师的课程,跟着老师的步伐进行刷题练习技巧,把老师讲到的重难点以及技巧吃透,再次进行刷题就会事半功倍。就拿我的言语来说,看到那么长的题目,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后来听了老师讲解的根据选项排除法、分句阅读以及关键词法帮助很大,正确率顺利提升到80%以上。

◑强化提升:

资料准备:粉笔行测5000题 申论100题 潘铭国考课

这个阶段就是题海战术,但是也是要重质量,盲目刷题和不刷的效果是一样的,这时候一定要根据技巧,分模块练习,及时将错题进行整理标记,找出自己技巧不熟练或者无从下手的地方,再找到相应的课程听一遍强化一下。

行测这种题型杂题量大的科目比较注重技巧,先刷完潘铭老师的课,根据听课的相应模块刷基础题,对课上讲解的技巧熟练运用,提升做题速度。每次做题结束之后,我会根据错误的题目去寻找相应的知识点技巧,跟着老师的课程走,75 不成问题。

这是我在听课之前做题的正确率,可谓是惨不忍睹。

再看看后来的正确率,一片绿色就很喜欢。

◑冲刺阶段:

进入到模拟冲刺,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刷套题了,除了之前的章节题之外,历年真题是必不可少的,行测专攻弱点,申论多攻写作。

模块刷题的正确率高并不能代表刷套题的高,我最开始练习套题的时候,时间根本不够用,时间过去一半,但是题目还有三分之一。后来我找到原因,做题顺序真的很重要,及时进行调整,把复杂的题型放到最后。每次做题进行计时,不断练习,提高做题速度,及时复盘总结,查漏补缺。

♛行测篇

1.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无非就是根据问题,寻找核心词数据并且进行计算。类型也就有文字、表格、图形以及材料。这类题目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数据,再者根据技巧进行计算。

对于文字型题目,大多是时间 数据(现期量、增长量、增长率等),这时候只需要题目上的时间阅读材料,根据关键词来寻找数据。图表类比较好看,注意横纵坐标,有针对性的寻找即可。

有数据之后就是列式子进行计算,这里和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熟记名词的含义和相关的公式。数据一般都很大并且不是整数,这时候就用到了老师讲解的技巧,截位直除法、比重法加上排除法特别好用,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计算,掌握之后几秒钟就可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我没有听课之前做这些题目时很头疼,正确率只有60 (蒙的也不少),跟着老师系统的学习之后加上技巧的训练,最后的正确率是稳定在85%左右。

2. 言语理解

这部分要求我们的理解和逻辑能力,但是并不是说没有理解能力就没有办法得高分,跟着老师掌握住技巧照样可以冲榜。

➤语句排序:首先根据选项判断首句,首句必定会有主语或者关键性的核心词语,观察语句特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引导词法和指代词法很有效果,观察有无捆绑的内容进行排除。

➤逻辑填空:这一板块对于平时词语的积累量有一点的要求,备考过程中识记近几年的高频词与,做题过程中对于不熟悉的词语也进行积累总结。很多题目里都会有近义词的出现,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语境,这是我当时常踩的坑。

运用排除法,根据材料的逻辑内容,观察词语之间的搭配、语义的轻重以及感情色彩是否和语境符合。

➤主旨题:关键词法,分句阅读。大多数题目里还会出现特征引导词,像因此、总之、XX认为等,这时候进行观察提取就可以了。

3. 判断推理

➤这一模块的规律性很强,做图推的时候就是找到图形的共性,根据图形中元素种类是否相同匹配考点,快速找到答案。

➤加强削弱的判断重要的是找到材料中的论点,这时候可以将材料分句阅读,论点大多出现在句尾或句中。

➤类比推理这里也考察词语的积累和一些常识,有的题目会进行二次辨析,如果特征明显但是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考虑二次辨析。

4. 常识

常识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才会可能有很高的正确率,所以不需要放太多的备考精力,量力而行,把握住自己熟悉的领域知识,平时可以对经济、政治、文化之类的常识做个积累。

5. 数量关系

计算量大,难度大。我当时就是直接听老师的课,熟悉常考的题目类型和公式,重点掌握容易拿分的题型,直接将公式套进去。比如说年龄问题、工程问题和牛吃草问题都是熟练之后很容易拿分的类型。数量规律也可以看一下,不过写题时判断所属类型比较花费时间,如果超过一分钟无法选择出来,直接放弃就好了。

♛申论篇

申论都是由主观题组成,做申论题不仅要学会抄材料,还要把握住答题方法。特别是对于大作文,如果是以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像是小学生在写作文,没有任何深度。潘铭老师在申论课程中,每次都是带领我们将自己代入到公职人员的人设中去分析问题,可以很快抓中材料的重点内容。

一靠听课,二靠刷题。申论这种全是字的科目,老师可以快速将其化繁为简。很多小伙伴申论最大的堵点就是读不懂题、理解不了文段、提取不到重点,所以这时候老师就救人于水火之中,例如材料分解,快速找到关键句等等都会在听课中得到提升。

1. 归纳概括题

这类题目考察逻辑关系,做这类题目第一步就是从整篇材料入手,通过分句阅读,快速读题,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句。第二步从找出的关键句里寻找关键词,最后一步就是根据所找到的关键词总结概括,引申论证。

2. 综合分析题

申论中的重头戏之一,也是我容易失分的地方。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理解材料的内容,答题方法就是关键词法,将材料中具有结论性的句子提炼出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注意审题,搞清楚需要作答什么,问什么答什么。

3. 贯彻执行题

这部分对于公文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完整的格式包含标题、称谓、正文、落款,不完整的当然会进行相应的删减,还有一种是直接标题 正文的。备考过程中注意对常见的公文格式进行积累。

4. 提出对策题

首先在材料中寻找对策,通俗点讲就是抄,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材料中有明显的对策,只需要提炼材料中的关键词概括出来即可。

ⓑ材料中有相关问题、原因、经验的,概括提炼出来。

ⓒ答案不能全部是官方的,还要结合自身社会的实际情况发表一些看法。

5. 大作文

大作文想要拿高分,首先要有一个紧扣论点的题目,吸睛的开头。其次是文章的结构框架清晰并且与主题联系密切。平时对素材进行积累,像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时Z新闻素材。

我在考前找了一些作文模板和套路,也根据历年真题中的作文进行了总给,提炼其中的金句和框架。

总之,国考还是省考,这并不是应该纠结的重点,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好方向,好好备考,祝大家都能一战上岸!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