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字第一号”考凭
上图为“考凭”证书的复原版,左右两侧绘有象征皇权的蛟龙出海图样,书写“钦字第一号”字样,右侧用大号字标注“钦差大臣办理北洋通商事务直隶总督部堂裕”,以表示颁发者的政府身份和权威性,还书写了毕业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与考试过程。
这含金量,足足24K啊,应该不亚于今天的博士毕业证。
毕业生王宠惠本人,日后留学美国耶鲁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著名的法学家和外交家,他将大陆法系的《德国民法典》翻译成英文,引进到北美,成为当时美国各大学法学院的必读经典教材。
王宠惠
由此说来,这北洋大学堂的人才培养质量,可真是够硬啊!
甚至,在当年的一些政府公文中,就用“大学堂”这三个字,直接指代北洋大学堂。不需要定语,反正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她了!
综上所述,几乎毫无疑问地说,北洋大学堂就是当年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公立大学。
到了后来的民国时期,大学堂在1913年改名国立北洋大学。1917年时,北洋政府搞学科调整,北洋大学把文法科给了北京大学,北大同时把工科划拨给北洋,大家各自扬长避短,谁也不吃亏。北洋从此专心办工科,后来天津大学以工科为强项的特点,就是在那时候奠基的。
1928年学制改革,北洋大学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叫过“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但很快就废止了,1929年改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这“北洋”二字,几乎就没离过身。
但是,架不住日本人打来了,天津沦陷之后,北洋工学院辗转内迁去了陕西。后来,南开和北大、清华,在云南组了一个“西南联合大学”,名垂青史;北洋这边,则是跟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也组了一个“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但很快就解体了。北洋的工科部分,和其他院校合并,*了一个“国立西北工学院”。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经教育部批复,国立北洋大学在天津复校,西北工学院的一部分迁了回来,重新融入北洋,剩余部分则分分合合,发展成今天的985和双一流名校:西北工业大学。
到了新中国时期,北洋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仍然是以理工科见长。
但是——这转折就来了。从倾向上来看,您“北洋”一直是偏“那边儿”的,和国府的关系,一直走得比较近;国府也很“照护”北洋,1946年复校之后,各方面投入很大,学校发展进入又一个高潮期。
再说北洋的校友,很多都是国府那边的“栋梁之材”,而且官位不低、能量巨大。比如那位“钦字第一号”毕业生王宠惠吧,就当过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当年是力主北洋大学复校的领袖人物,现如今,一起跟着去了台湾,继续“发挥余热”……
还有曾任国府教育部长,位列四大家族之一、CC系大佬的陈立夫,那也是北洋采矿系毕业的吧?也没少制造“白色恐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