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类卓越班,重庆交通大学机械类卓越班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11 09:43:06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类卓越班,重庆交通大学机械类卓越班(1)

“工程”一词古已有之,在我国始于南北朝,常指土木工程。西方出现“工程”一词则要到17世纪至18世纪,开始用于指战争设施的建造活动。

工程是人类的一项创造实践活动,从修土路搭木桥,到构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铁路,都离不开工程活动,也离不开人的认识水平对相关技术的综合集成能力。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人才缺口日益突出。近30年来,桥梁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一座座世界级的超级工程先后建成,也培养造就了一批勇于创新、不惧挑战的桥梁人才队伍。

我国的工程教育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中,总结出符合中国特色的专业体系。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桥梁等公共结构物,提出了更高的追求。桥梁工程师们既要有丰富的工程知识和经验,又要有卓越的工程能力和智慧。

今天的工程教育能否提供未来工程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根据未来工程发展的需要,对工程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进行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追溯历史 坚守初心

1747年,路桥学院在法国成立,学校开始承担起培养路桥人才的启蒙教育。

我国的工程教育始于洋务运动时期,1893年在天津开办的武备学堂,增设了铁路科,专门用来培养铁路人才,这是我国创办的第一个工程类的高等教育学科。之后,又于1896年创办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开辟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先河。此后,陆陆续续建立了多所以工程学科为主的学校。在此过程中,采用的基本都是欧美的办学模式。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类卓越班,重庆交通大学机械类卓越班(2)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土木工程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历经多个关键发展阶段。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庭将其总结为四个阶段——萌芽探索、改革发展、创新优化、科学建设四个时期。

在1949—1976年间,我国的工程教育处于萌芽探索期。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文盲率约80%,国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体系极为薄弱,需要加快国家工业化进展,改变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因此,我国充分重视工科类高等院校及专业建设,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对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

从1977到20世纪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入改革发展期。1977年,已经停止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得以恢复,高等教育重整振兴,开始快速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猛发展并顺应时代进行调整,在大幅度提升工科院校和学生数量的同时,对工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工科类应用人才的培养。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类卓越班,重庆交通大学机械类卓越班(3)

1977年恢复高考

进入21世纪后,高等工程教育进入创新优化期,高等工程职业教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成为研究焦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发展,对高等工科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

自2017年起,我国的工程教育已进入科学建设期。2017年2月以来,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改革历经波折 复合型培养为短板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在1952年以前,基本采用“大专业”模式,没有桥梁、隧道、工民建等小专业的细化划分。这也是引入的“欧美模式”。

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面学习苏联,朝着实用主义方向发展,划分出了很多小专业。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李乔表示,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它非常实用,对我国培养专门型的技术人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也慢慢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专业面太窄,过于强调实用主义,对于基础学科,包括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科学前沿动态等方面的培养都被忽略。于是,催生了又一轮教育改革。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土木的专业目录,将小专业合并,呈现出“大土木”的培养方式。本科阶段为大土木模式,扎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研究生阶段再进行专业的细分。但这种方式也一直存在争议。“自从实施大土木以来,把小专业去掉了,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多人又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大土木不合适,还是小专业好,所以两种思路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这种争论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有的单位希望你知识面广一些,有的单位希望你知识面窄一些,来了就能上手。所以关于这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很多学校又往小专业方向靠了一点,但也有学校把通识课占的比例放得更大,可能是办学思想有所差别,没必要强求统一。”李乔表示。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类卓越班,重庆交通大学机械类卓越班(4)

各高校也尝试从大土木和小专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大一、大二以通识课程为主,大三、大四进行专业分流。据统计,我国土木工程专业高校中,通识课程学分(包括必修与选修)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为38.4%,即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6:10左右。我国土木工程专业高校的课程中,实践性教学课程(包括实习和课程实验)大约占据10%的学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9:1。

周建庭坦言,教育改革之路必然历经波折。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教育的发展面临几大瓶颈:(1)学科与专业间存在壁垒,工程人才难以拥有全面的知识体系与综合能力;(2)学校教学与工程实际脱离,知识体系较为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求;(3)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脱节,降低了工程人才的培养效率,且本科阶段师生关系较为淡漠,压抑了工程人才的培养氛围。

尽管我国工程教育在科研、施工和管理三方面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较为薄弱。该类人才需要掌握不同专业学科的知识,能够胜任多个工作岗位,擅长沟通与合作,协调各方资源,带领团队实现攻坚克难,拥有敏锐观察力与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同时胜任科研、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培养通才工程师是教育的担当

学校,是练就工程师“基本功”的摇篮。“基本功”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它不仅包含桥梁及土建工程知识,结构分析能力,还包括语言文字阅读和写作的本领,以及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谦虚待人的品质。除此之外,还有对职业的使命感,对工程自始至终所抱有的敬畏之心。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伊藤学建议:“学生在工程教育中学习文科是非常必要的,鼓励工程师拥有广阔的视野。”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副总工程师方明山认为,年轻一代从心底对工程有热爱、有敬畏之心,首先要从学校教育抓起。除了传统思政教育外,需要从土木工程历史、科技人文知识乃至工程哲学全面培养,要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中培养工程思维能力、科技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培养工程荣誉感、责任感及使命感。特别是培养对工程界老一辈专家和老一辈工匠的高尚、严谨、执着、拼搏等优秀品格和职业情操的学习,并加以传承发扬。树立正确的工程人才观,引导对工程界老一辈专家和杰出人士的尊重和崇拜,替代对娱乐界明星的崇拜。

“当然这与大环境也密切相关,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各地各行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工程中的偏差失误广泛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被接纳。高校作为学生形成工程科学完整认知的第一站,可以有效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和敬畏,比如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对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介绍,例如:加拿大魁北克大桥垮塌事故的工程师之诫,是很好的做法。”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晓虎表示。

李乔认为,工程出现问题,不一定都是技术问题,有很多是态度问题,或者说是责任心问题。“对于工程师这份职业,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就会给你点颜色看看。”

方明山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感受到,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知识体系守旧、知识更新迭代跟不上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且存在重人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熏陶,重业务培养轻德育引导,重土木领域轻跨学科融合,以至于培养的人才懂技术不懂管理,懂理论不懂实操,懂土木不懂人文,讲原则不懂担当。相对而言,科研人才的培养相对薄弱,科研人才缺乏足够的专业视野、战略眼光,缺乏科研顶层策划、组织实施及团队引领力。

新的时代,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为响应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2012级隧道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班”为试点,聘请16名专职教师担任学业导师,每位教师负责指导4~5名学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在专业认识、学业规划、学习方法、科技活动、职业规划等方面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工程类本科教育总体上已保持与国际接轨。随着土木工程学科与信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同济大学等高校已在设置‘智能建造’等新专业方向,可以说已走在大学工程教育的前沿。个人认为,我国工程类本科教育还可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止于课程应试,进一步增强工程实践所占评价分量。”陈晓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走出“象牙塔” 把课本变为工程

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高校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是否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并在工程实践中成长、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效益?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汤洪雁表示,企业对招收新的人才有很多期许,项目实操、技术革新、业务拓展、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急需新的人才快速进入角色,并能够在某些方面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些进步,人才综合实力总体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对于应届毕业生,企业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优异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知识结构方面,需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能很好地掌握,尤其是专业基础要扎实,并能够根据业务需要进行进一步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学习拓展。对周边相关专业的知识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能主动拓宽视野。在综合素质方面,企业需要人才具有团队精神。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高速公路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吉林指出,目前,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入职初期阶段,其表现与企业的预期存在差距。存在需改进的短板:一是转变心态和思维。做好转变思想准备,适应由学生变为职业工作人员身份的转变。二是知识面的广度有待提升。当今社会很多行业存在跨学科的情况,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更具备复合性,除了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从业技能水平。三是专业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需加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刻意培养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不能将理论知识仅仅停留在观念形态上,必须能动地把它应用到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类卓越班,重庆交通大学机械类卓越班(5)

对于造成这些短板的原因,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桥梁一所副总工程师杨冰作了中肯的分析。他认为,我国的教育现状,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差异较大,工程行业属于半理论半经验,大多数学校偏理论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工作以后二次培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能力不够全面。其次是有一部分学校和学生偏功利,先自我设定工作岗位和专业方向,然后有选择地学习。殊不知,未来工作岗位对各学科知识、技能的复合需要,极大限制了技术人才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偏重低水平重复和商业利益,缺乏技术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未来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偏弱。

把图纸变为工程,将理论践行于实际。专家认为,一是要增加实践课。除了基础理论课外,要增加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实践课,比如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和实际工程的结合。二是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目前学校的实习课课时有限,学生数量多,在工地现场实习,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可以通过增加实习课数量、时长等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全程参与实际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维护的具体工作。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不怕挫折。

校企联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工地就是教室,工匠就是导师,现场就是教科书。

校企联动、产教融合是目前正在尝试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已有22个行业部门、7个行业协会、200余所高校、6000余家企业协同参与实施,探索创新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联通教室与工程建设现场,以企业需求引导学校教学与实习培育方向,以此加强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有效联动,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工程实践教育,促进工程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局长、党组*蒋振雄对此颇有心得:“在践行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协同多元主体,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有效互动,畅通培养各方的双向交流渠道,破除体制壁垒,建立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拓宽工程人才培养形式和路径,强化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西南交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技术攻关、科研创新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工程教育与工程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当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工程产业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新形势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质量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基础性的工程教育为行业变革提供人才支撑,企业需求反映了社会前进方向,可为人才培养发挥行业引导功能。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创新创效工作室等开放合作平台,推动产教信息互动共享,实现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同步,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面融合,为未来工程技术发展与变革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为人才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更充分的成长空间,也至关重要。蒋振雄介绍道:“我们启动了大学生入职培育计划,通过高速公路、跨江大桥等交通工程建设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建设管理现场轮岗实习、机关办公能力训练等方式,提高基本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特别是提高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环境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项目协作组织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方案决策能力。此外,还制定了专门的培养体系和育人机制,从工程现场观摩、大众化系列讲座、专业技术领域学术论坛、高级研修班等多种形式,与时俱进地提升个人职业能力。通过国内外大型工程考察甚至国外短期进修,以及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展开交流合作,让工程人才尽可能接触大型工程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手段,使其能够始终具备行业前沿思维。”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类卓越班,重庆交通大学机械类卓越班(6)

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并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大学应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高等工程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回答这个问题应超越“专业教育”的框架,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来思考。因为,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所以,要使今天的大学生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必须打牢综合素质基础,这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诚如钱冬生教授在《谈桥梁》一书中所说:由于中国桥梁正在大量兴建,人才众多,实践经验丰富,只要抓紧时机,奖掖人才,迅速地将感性认识提高为理性认识,“群星灿烂”的局面将不难出现。随着桥梁科技的发展,其分支将越来越专,例如,受压构件承载能力、疲劳和断裂、大跨悬索桥、大跨斜拉桥、大跨拱桥、连续刚架预应力混凝土桥、深水基础、风工程学……在对桥梁总体建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对这些分支之一深入钻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就是桥梁大师。大师的出现,主要靠本人的持续努力和全社会的支持。我们只能静候,不能性急。

采访对象: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伊藤学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 周建庭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李乔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高速公路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吉林

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局长、党组* 蒋振雄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汤洪雁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晓虎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副总工程师 方明山

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桥梁一所副总工程师 杨冰


本文刊载 / 《桥梁》杂志 2021年 第6期 总第104期

本刊记者 / 陈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