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几个相似问题:“为什么许多人小学数学学得非常好,到了初中却变成了倒数?”
“为什么有的孩子数学成绩小学时还不错,学习也很努力,可到了初中、高中就掉下来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为什么数学不能像英语和语文一样,从小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然后就可以一路高枕无忧了呢?
尤其是我知道有些妈妈,从小就给孩子做了大量练习,有的孩子小学一年级就会做四则运算,幼儿园时期就能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了。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孩子的数学基础反而不牢靠。
现在的父母和老师,外加课外辅导机构,急功近利得多,目光长远的少。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尽快出成果,能算出来,而忽略了对孩子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引导。
首先,数学启蒙不能忽略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可能当妈妈的都听说过,孩子爬得越久,对身体发展更有益,将来得多动症的概率都要小得多。然而很少有人听说过,孩子学习数学也有这么一段“爬行期”。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儿童的思维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由具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建模)再到抽象思维这么一个过程。
具象思维非常好理解,就是针对实物的计算。比方说给小孩5个苹果,拿走3个,问他还剩几个苹果。这就是具象化计算,是孩子最初接触数学时所运用的计算方法。很多父母觉得五个苹果拿走3个还剩几个和5-3=2是一样的。
实际上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的孩子来说,这两者是天差地别。
5-3=2就是一个通过抽象思维的计算,不带实物。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就算孩子通过反复训练,学会了。也会伤害孩子的数感,对孩子将来在数学上的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
这是因为数学启蒙教育往往缺失了关键的一步:形象化思维的过渡。
形象化思维又叫图像化思维,它是将具象思维建模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比方说,把5个苹果拿走3个还剩两个,简化到5个圆圈,拿走两个,还剩2个,变成ooooo-ooo=oo再过渡到5-3=2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