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入学年龄规定,幼儿学前班入学新规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17 18:25:45

第二章现代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

一、幼儿园

淇县的幼儿园,于1952年在“淇师附小”院内附设,学生28人,教师1人。1958年至1959年,淇县幼儿园、托儿所迅速发展,使淇县82%的幼儿入园入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幼托停办,仅存县直幼儿园。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79年幼儿教育再度发展,淇县有幼儿园46处,在园幼儿2150 人。1986年,淇县邮电局等单位开办幼儿园,随之淇县幼儿园发展到60处,270个班,在园幼儿3744人。与1979年相比,园数增长30.4%;在园幼儿增长74.14%。淇县最早、最大的幼儿园是县直幼儿园。县直幼儿园,创建于1952年。原在东街附小。1954年停办,1962年恢复,地址在皂君胡同中段路南。1966年10月移于西街东拐路北。1984年,园内设大、中、小三个班,有幼儿160人,教师职工11人。1994年,县直幼儿园有教师23人,学生280 人。办得好的幼儿园还有百货公司幼儿园、红波幼儿园。

二、学前班

1979年以来,淇县县城各小学试设学前预备班幼儿教育。不久,淇县各小学普设学前班,时称“育红班”。有些街道、农村也出现了私立“育红班”。学前班的入学年龄为5至6周岁,课程为《计算》、《语言》、《常识》《图画》《音乐》、《体育》。一般一年学完,第二年便可上小学。

第二节小学教育

一、民国初期学堂改革

淇县第一完全小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改淇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为淇县高等小学校,废除毕业奖励,以秋季为学年之始。课程有修身、文法、中国历史、外国历史、美术、地理、理化、博物、图画、体育。学制为初级四年、高级二年。校长先后有刘禄文、刘玉贤、刘志福、刘鸿祯四任,均以“真实劳朴”为校训。民国10年(1921年),因军队驻进学校,校址由文庙迁至康叔祠。民国12年(1923年)又改称淇县第一完全小学。民国17年(1929年)迁至东街中段路西。民国19年(1930年)学校有6个年级,学生175人,教职员7人,校长1人。从建校至民国20年(1931年)毕业19个班。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入侵淇县,学校停办。

淇县第二完全小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将原桑蚕学堂,改名为县立第二小学校。民国12年(1923年)改称淇县第二完全小学校。校址迁至西街北头牛王庙。课程设置与一完小相同。民国19年,有学生89 人,教职员7人,校长1人。从建校至民国20年(1931年),毕业20个班,学生171人。民国27年(1938年)停办。

淇县女子完全小学校﹐创办于民国2年(1913年),初名“女子国民学校”,校址在城内东街中段路东薄氏宅,只有初级班。民国15年(1926年),增设高级班。民国17年(1928年)招为五级四班(内含一复式班),教师7人,校长常永德。民国27年(1938年)停办。

淇县第一区第一初级小学民国元年改白阳寺学堂为小学校。民国16年,改称淇县第一区第一韧级小学。有学生36人,教师2人,民国27年停办。

淇县第一区第三初级小学民国元年改南关小学堂为南关小学校。民国十六年改称此名。有学生65人。校长蔡振清,教师袁伟修、孙志魁等。民国27年停办。

淇县第一区第四初级小学原为财神庙商业学堂,后迁城内中山街南头。民国16年改称此名。有学生20人,教师有李舒钩等2人,民国27年停办。

淇县第一区第五初级小学该校原为财神庙半日制学堂,民国17年驻进日军,迁至白衣堂内,改称此名。有学生28人,教师有薄明善等2人,民国27年停办。

淇县第一区第七初级小学校该校初在韦庄白杨寺庙建。民国16年(1927年)改为此名。至民国20年有三级一班学生38人,教师有秦鸿实等2人,民国27年停办。

淇县第二区第四初级小学校该校原为民国4年建的包公庙小学堂,民国16年(1927年)改为此名。民国20年有学生20人,教师1人,民国27年停办。

淇县第二区第十一初级小学校该校系民国17年建原名留店寺东头佛爷庙小学,后改称此名。教师1人,学生27人。民国27年停办。

淇县第二区第十三初级小学校校址西岗村,民国17年创办。教师冯金臣,学生29人。

淇县第二区第七初级小学校该校原系民国元年在刘街村刘氏祠堂创建的初级小学堂,民国20年改此名。有学生28人,教师刘永德,民国27年停办。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0年(1931年),淇县小学增至80所,其中完小4所,初小76 所,共有学生2939人(女生183人),教师154人(女3人)。

有些初级小学资料不详。

三、日军侵占时期的小学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淇县后,日伪县公署民政科内设教育股。股长吴振周、原森负责筹建学校。除向学生讲授知识课外,还强迫进行奴化教育。所建小学有:

淇县县立第一完小民国28年(1939年)在西街北头牛王庙建立,校长闫麟生。淇县县立第二完小民国30年(1941年)建,校址在西街南头路西,校长李郁文。淇县县立第三完小民国31年(1942年)建,校址在常屯村,校长张祀林。淇县县立第四完小民国30年(1941年)在迁民村建,校长纪蒙泉。

淇县县立第五完小民国30年(1941年)在七里堡建,校长周之祯。淇县县立第六完小民国30年(1941年)在高村桥村建,校长夏秋桂。

淇县县立第七完小民国30年(1941年)在西岗建,校长王继勋。当时用文庙砖新建教室8座。

淇县县立第八完小民国31年(1942年)在南大李庄建,校长李伊南。同时,还建有城关初小。民间仍有私塾。

各完小都配有日语教师,从三年级起,均设日语课,学不会,就要受到责骂和体罚。三、日军投降后的国民学校

县立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5年(1946年)5月,在城内牛王庙建立。校长常润身,教师11人,有六级七班,学生374人(女72人)。

县立女子中心国民学校,设在城内东街中段路西。校长刘尧恩,教师17人,有六级四班,女生281人。

中山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5年(1946年)5月在南关建。校长韦平治,教师8人,有五级五班,学生207人,其中女生31人。

青龙镇中心国民学校,校址迁民村,民国35年(1946年)5月建。校长张继质,教师12人,有六级八班,学生285人,其中女生35人。

常屯镇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常屯村,民国35年5月建。校长张仲松,有教师6人,五级四班,学生127人,其中女生24人。

南阳镇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南阳村,民国35年5月建。校长谷树林,有教师2人,二级二班,学生52人。

高村镇中心国民学校,校址高村桥村。民国35年5月建。校长闫怀善,有教师3人,三级二班,学生57人,其中女生8人。

太和乡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关庄村,民国35年5月建。校长关祥瑞,有教师6人,四级三班,学生54人。

大李乡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南大李庄,民国35年5月建。校长李锦德,有教师8人,六级四班,学生163人,其中女生27人,当年毕业26人。

思德乡中心国民学校,校址乔明寺,民国35年5月建。校长郭宝播,有教师7人,五级四班,学生185人,其中女生15人。

西岗乡中心国民学校,校址西岗村北,民国35年5月建。校长王朝美,有教师12人,六级七班,学生313人,其中女生55人,当年毕业30人。

以上11处中心国民学校,共有教师185人,学生2258人,其中女生548人,当年毕业141人。

另各乡镇各保设有国民小学65处,教师106人,学生2222人,见下表:

学前班入学年龄规定,幼儿学前班入学新规(1)

学前班入学年龄规定,幼儿学前班入学新规(2)

四、抗日根据地小学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淇县县委在山区革命根据地黄洞、大石岩等地建小学8所,教师10人。

五、解放区小学

1946年至1947年10月,中共淇县县委在解放区152个村建小学33所(其中西掌高等小学1所),教师40人,但学生很少。1948年,淇县解放区已有小学90多处,入学学生4000余人,当年毕业201人。

六、新中国成立后小学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实行全日制、半日制、隔日制、早校、午校等多种办学形式。1949年冬小学增加到107所(包括完小3所,即牛王庙为一完小,西岗乡为二完小,迁民村为三完小)计180班,学生4607人,教师151人。

1950年,因有的村学生不足,学校实行合并,减少到94所,256个班,学生增加到8935人,教职工266人。

1951年,增设初小8所,在南大李庄增建第四完小。全县小学达102所,337个班,学生8504人,教职工197人。同年冬贯彻国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后,各完小逐步试行五年一贯制,一年后停止。

1952年,又增设小学10所,时淇县共有学生12149人,教职工274人。

1953年,学校增设劳动课,进行劳动光荣教育。同时学习苏联教学法,试行五级记分制。

1954年,淇汤合并,学校进行整顿,对教师政治上信任,教学上依靠,生活上关心,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合并人数极少的班级为复式班194个。并新建民办小学5所,均采用复式班,有教师6人,学生233人。

1955年,开始执行“小学教学计划”,实施了“小学生守则”。1956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后,民办小学发展很快。

1957年至1959年,贯彻*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编选乡土教材,组织师生停课参加全民性大办钢铁和深翻土地运动。有些学校还办了工厂或农场。

1960年至1961年,小学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1958年“大跃进”以来学校盲目发展状况,进行了整顿,对学校进行了精减压缩。

1962年,恢复淇县建制时,淇县有初小29所,高小10所,完小23所,共62所,212个班,8780名学生,305名教师。另有民办学校84所,253个班,学生7590个,教师253人。全县共有学校146所,学生16370人,教师558人。

1963年春,贯彻国家《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条例》,开始纠正“大跃进”以来的极左错误。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秩序。

1965年,学校增至187所,516个班,学生19315人,教职工565人,其中民办教师327名。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随后城镇学校有工人宜传队进驻,农村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派代表进驻,对师生进行所谓“再教育”。

1969年春,小学公办教师被下放到大队,酌情使用。同年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去掉历史、地理等学科。

1972年冬,小学下放到生产队,出现办学热潮,大部分学校由群众筹集资金,修建校舍,整修校院。到1975年,全县有小学210所,810个班,学生达 32538名,教职员工达1079人(含民办)。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淇县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班级学生名额予以充实,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调整,儿童入学率不断上升。

1982年,淇县7至11岁儿童为31400人,入学率达96.9%。

1983年,省、地教育行政领导部门把淇县列为普及小学教育的重点县,经过验收,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均达到标准,成为无盲县。县教育部门,对各小学的行政管理,采取重点与分散相结合的分级管理办法,教育局除直接管辖实验小学、前进小学外,对其他各校,由乡(镇)、村逐级管理。

1989年全县有小学157所(包括民办),达到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学校,一些分散的自然村也有了小学,为民国时期建学数最多的1946年74所的2.1倍。在校学生24468人·为1949年4606人的5.3倍。

学前班入学年龄规定,幼儿学前班入学新规(3)

学前班入学年龄规定,幼儿学前班入学新规(4)

淇县教育发展到1994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校185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职业中专1所,职业高中2所,初中14所,小学166所;教师共有3020人,其中高中教师224人,初中教师669人;小学教职员2127人(公办1462人,民办665人)。在校学生37025人,其中普通高中生1336 人、职业高中和中专生972人,初中生10463人,小学生24254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