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建校以来的成就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20 18:01:13

此后,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陈望道先生为了解决新闻系的教学实习问题,自1944年4月起发起了筹建新闻馆的社会募捐活动。在师生们努力筹措和建设之下,新闻馆于1945年4月5日正式开幕。

大后方,这样资料齐全、设施完备的新闻馆不但是广庇寒士的“天下记者家”,更是坚持真理与正义的“红色堡垒”。1946年,复旦复员返沪,新闻系师生也一同回到了江湾老校区。最初的那座新闻馆永远留在了夏坝,但好学力行的精神财富始终传承于校门之内。

1949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数次密令章益校长,将复旦迁离上海。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通过进步教授张志让、章靳以等人,对章益校长作了大量工作,他最终决定留下来,和复旦师生一起保护学校。复旦得以完整地留在大陆。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这天上午,正当各所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等待着军代表接管之时,一位年轻的解放军独自走进了复旦大学的校门,熟悉的同学兴奋地迎上去要他指挥唱歌,在场的数百名同学也一拥而上,原来他就是在学运中指挥唱歌出了名,后来悄悄去了延安的复旦校友司徒汉(解放后成为全国著名的指挥家)。

复旦大学建校以来的成就,(9)

6月20日,复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复旦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校门也迎来了崭新的面貌。考虑到师生进出方便,学校在今行政综合楼前建造了新校门。

复旦大学建校以来的成就,(10)

复旦大学为换校门匾额,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于1950年11月29日代表全体复旦师生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邀请他为复旦题写校名。后来经过胡曲园、张志让等人的请托,1951年上半年,在得到同意“所辑字用”的回电后,复旦随即取用*写给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复旦大学”四字,赶制成匾,安置在校门门楣上。

同年下半载,张志让接到了*的亲笔函,内装*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尺寸为27.5×13.9厘米,题词未落款。复旦接到后,立即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同时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

复旦大学建校以来的成就,(11)

第二个校门极为简陋,仅东、西两根方形水泥柱而已,*题的校名制成一长形白底黑字的木板校匾,挂在靠东边的一根水泥柱上。

1952年,复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即全国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的匾额之下群贤毕至,名师荟萃。苏步青、陈建功、卢鹤绂、吴征铠、谈家桢、周同庆等众多基础学科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为复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们的引领下,复旦大学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复旦大学建校以来的成就,(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