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三次重大转型
自主探索,中国特色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到1978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
1985年,我国的大学发生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志。从这之后,我国高等院校以“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了自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1995年,我国开始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程。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上交大、浙大、西交大、中科大共8所大学称为第一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1999年,我国又开始了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首批入选的有北大、清华、复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等。各大高校都开始合并,新浙江大学组建,称为了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大学。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其中A类36所;B类6所。
那什么是本科呢?
1928年的《中华教育词典》解释说:“对预科而言。学校内学级编制,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如师范本科,大学本科之类是。
1903年的《奏定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实业学堂之学科,分为豫科、本科。”并对其预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的入学资格、修业年限和内容作了规定,规定高等实业学堂分“豫科和本科”;
1906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中第三节有“……令先入豫科,然后再入本科”的规定。
1912年10月《大学令》中第九条规定“大学预科生修业期满、试验及格,授以毕业证书,升入本科。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本科”一词是相对于“预科”而言的,并没有现在相对于“专科”含义。而当时各种高等一点的学校都设有预科,是当时中小学教育不发达所致;预科修业合格之后升入本科。
大学“本科”自然也是相对于大学“预科”而言,而并非相对于“专门学校”或相对于“通儒院”、“大学院”而言。“本科”英文为“undergraduate”,而该词意为“还未拿到学士学位或类似学位的大学生”(第二种意思为还未拿到文凭的高中生),所以《教育学名词》把它译为“大学本科生”。
专科”一词很早就有专于一科、专修一科、专攻一科的含义,不过更多的是“专门学科”的意思,如,“专科医生”。最早用于高等教育并具有现在的含义始于1929年,该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规定专门学校改称专科学校,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即工业、农业、商业和医学四种,修业时间为2或3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