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口,自信地走在教育强市的路上
海口市第二中学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新校园建起了教学楼和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等,校园变漂亮了。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北师大海口附校的教学楼在熹微的晨光中初现轮廓,这所现代化的学校今年9月1日正式建成招生。在北师大海口附校之后,北大附中、附小,人大附中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国内名校与海口的合作项目也将相继落地。过去的一年,海口通过内挖潜力,外引活水,盘活教育发展的整体布局。
找准问题、精准发力,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化解村镇学校困境;邀请省内外专家对课堂问诊把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殊教育学校门前“爱心路” 开通,扶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海口,自信地走在建设教育强市的路上。
两所新学校落成招生、棚改区规划配建学校、琼山第一小学拆分,一项项教育惠民工程,凝聚着一个个海口教育人的心血,书写了一篇篇海口教育发展华章,使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生活幸福感和教育获得感。
多办好学校 增加学位逾9000个
教育,需要敢想敢做的担当。
“多办学校,多办好学校非常重要,这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拿出最好的地段办最好的学校”。今年在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学调研,以及在海口深化大研讨大行动征求意见暨庆祝2017年教师节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市委*张琦的话语掷地有声。这是海口市委、市政府对省会城市责任与担当的共识。
尊师重教首先体现在投入上。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海口对教育的投入稳步增长,年均投入25.8亿元,开展新建、改扩建学校,拆分大规模学校,棚改区配建新学校,完善中小学校教学配套设施等工程,着力解决孩子“上学难”问题。
2017年,北师大海口附校和教师培训基地落成,9月招生300人;海景学校落成,小学一年级招生6个班300人,初中一年级招生4个班200人;“10 2”项目中的改扩建学校施工完成,截至目前已提供逾9000个学位。
“改扩建后的二中,将增加600个普通高中学位。”海口市第二中学校长刘跃荣介绍。据悉,市政府在二中改扩建项目上,投入了1.2亿元,配备了标准的多功能报告厅、室内风雨球馆等功能室,建成3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及排球场等设施,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曾经,由于两个校区的缘故,原琼山第一小学班级交叉分布,东校区开设二、三、四年级,西校区开设一、三、五和六年级,学生不得不频繁换班级换校区上课,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受限。2017年8月21日,学校拆分为琼山东门第一小学和琼山文庄第一小学。学生林绍琪表示,可以在固定一个学校上学,再也不用跨马路变换校区了。学校老师也纷纷为拆分点赞:“节省了在两个校区之间来回奔波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更安心地进行教学工作了。”
让人欣喜的是,海口也在今年正式启动了第二轮新增学位工程,新建长彤学校、五源河幼儿园(长滨分园),改扩建市港湾幼儿园、桂林洋中心幼儿园,全面改薄市二中,旅职校实训楼、美兰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外来务工人员林先生表示:“有了更多学位,能满足孩子的上学需求,自己也有了为海口市建设发展贡献的动力。”
引进优质资源
新增四所名校来办学
教育,需要开放兼容的姿态。
对于家住海口市灵山镇乐阳村的村民符有生来说,2017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因为自己所居住的村子,被划入北师大海口附校的入学片区内,他的孩子今年就可以进入这里学习。
在北师大海口附校还没有建起来之前,乐阳村的孩子大多只能选择到十公里开外的灵山中学上学,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北师大海口附校建成并投入使用,乐阳村和周围的坡上村、迈雅村等几个村子都在划片范围内,今后村里的孩子们能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教育资源,这对全村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符有生说:“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我要为海口市政府点赞!”
“市政府对北大附中、附小海口学校项目高度重视,在教师住房、职称、户籍等方面给予了诸多优惠,并多次召开会议协调项目推进。”恩祥集团总裁李福顺,见证了市政府在支持引进北大教育资源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作为承建方,接下来将保质守时施工,力争2018年9月1日投入使用。
北京大学附中附小、北师大海口附校、人大附中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知名学校相继来海口办学,以此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的优秀校长、教师和管理团队,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提升海口中小学办学水平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建设的教学配套设施、充满活力的学生,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海口以开放兼容的姿态,迎接和而不同、同样优质的学校,让海口老百姓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名校资源,拥有更多教育获得感。这不仅是文明校园建设所必需的氛围,更是和谐城市的奠基石。
狠抓队伍建设
培养好校长好教师
教育,需要德才兼备的未来之师。
由倒数第一到名列前茅,旧州镇中心小学实现了惊人大逆转。2012年,在海口市23个乡镇中心小学毕业质量监测中,琼山区旧州镇中心小学名列倒数第一。当时,旧州镇中心小学本地生源大量流失,在校生人数为1047人。
面对这样一个如此尴尬的办学局面,学校决定对毕业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学常规的管理上定期开展常规检查、课题听课、集体备课等活动,邀请海口市第25小学多次走进学校问诊课堂等。经过改革与创新,2016年,学校毕业质量监测优秀率居全区乡镇学校榜首、全市乡镇学校第五名。与此同时,学校在校生每年以 100人的速度递增,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连创佳绩。村民高兴地表示:“在这里,孩子能接受到和城区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有了享受教育公平的机会,也有了留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信心。甲子中学王玲坚守乡村教育31年,看见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道:“乡村学校曾经衰落过,但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邀请专家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称号评定和工资补贴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倾斜等政策的扶持下,乡村教师有了‘定心丸’,更有信心留下来了。”
市教育局局长厉春介绍,近年来,海口一直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今年启动了全市师德师风三级全员培训活动;出台《海口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探索临聘教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引进14名优秀校长和教师。在海南省特级教师评选中,海口27人获评,占全省参评人数(52人)的51.92%。
在海口,许许多多的教师坚守在一线,他们默守杏坛,甘为“孺子牛”; 他们耐心培育,愿当“铺路石”;他们认真讲授,当好“引路人”。“首善之城”的打造,孩子的美好未来,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离不开这群“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灵魂工程师。
记者吴思敏 见习记者刘晓惠
(海口网9月10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