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了以上原因分析后,我给她提出了一些参考策略。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舞台,网络文化也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娱乐方式和交往方式等。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网络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以便更理性、科学地引导孩子上网。
首先,家长要辩证地看待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网络有其重要作用。
一是实现资源共享,便于自主学习。网上知识广博、资料丰富,有巨大的教育资料库。对孩子而言,不出家门就可以“遍访”名师,提高学习效率。孩子感兴趣的问题,网络可以做到“有问必答”,而且“百问不烦”。
二是拓宽思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丰富等特点可以带领青少年冲出禁锢、狭隘、死板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孩子的思路,培养孩子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孩子在虚拟的世界里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突破常规、积极尝试,从而渐渐激发出个体的创新意识。
三是打破时空限制,增强沟通互动。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没有同龄人交流。而在学校里,紧张的学习使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同学们交流沟通。青春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不愿向父母过多倾诉,所以通过网络孩子可以广交朋友,倾吐心声,参与社会问题讨论,发表观点与见解。适当的聊天,可以让孩子放松心情,增强互动交流。
四是满足娱乐需求,缓解心理压力。网络上的影视、歌曲、游戏、聊天室等娱乐资源,以其新奇性、自由性、丰富性和挑战性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适度的网络娱乐能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满足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同时,网络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是导致学习能力降低。过多沉迷于电脑、i Pad、手机的孩子读、写、算的能力可能会明显退化,还会影响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的发展。
二是沉迷网络容易荒废学业。部分青少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消耗在网上,对网络产生了心理依赖。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下降。
三是长时间上网影响身体发育。过多地使用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对孩子的视力、颈椎、肠胃等健康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四是网络垃圾弱化道德意识。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这种信息垃圾会腐蚀高中生的思想,污染其心灵,误导其行为。
五是可能影响性格发展。部分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逐渐将自己从现实世界中淡出,不愿与家长沟通,不愿与同学、老师沟通,性格容易扭曲。
其次,家长对待孩子上网要有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理念。
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家长只有全面了解网络,才能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上网心态,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才能高屋建瓴地帮助孩子正确理解网络与人、网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帮助孩子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成才规划,而不是陷入“恐网”的心理状态。
家长需理性看待孩子上网。青少年由于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喜欢上网很正常,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家长对网络、网络游戏要有正确的认识,有时上网仅是孩子的一种娱乐方式而已。网络游戏跟书籍一样也有好坏之分,我们不允许孩子看内容低下的书,但不能因此不让他看书,对待网络游戏也应如此。面对繁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很多孩子精神紧张、焦虑,所以适当地、有选择地玩游戏放松一下,未尝不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手段。“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本来就应该劳逸结合。
家长应鼓励孩子更好地利用网络。可以引导孩子把网络当成工具,当成百科全书,通过网络发现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网络本身并不神秘,也无可指责,关键是能否科学合理地为我所用。
再次,家长要学习引导孩子走出沉迷网络的方法。
家长可以从了解孩子网络依赖的心理成因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是改变孩子感知体验的需要。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一味地指责孩子,会使孩子由于压力过大而丧失自信,而网络轻松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感到放松、愉悦,可以获得认同感与成就感,所以孩子更愿沉迷其中。
二是帮助孩子满足成就和控制的需要。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较专制,孩子敢怒不敢言,可在玩网络游戏时,孩子可能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成威震八方的英雄人物,因而使得他们不但在游戏中找到了自信和尊严,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三是给孩子爱和归属的需要。许多网络依赖的孩子都生长在单亲家庭在网络或者其他方面寻找归宿感。
四是帮助孩子完成人际交往的需要。有些家长只顾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挫、人际沟通不畅时,常会感到孤独,从而沉迷网络寻求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