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浓淡干湿等不仅与蘸墨的多少有关,还与运笔的快慢节奏有密切的关系。笔法带动墨法,反之,墨的浓淡等也影响到运笔的节奏和笔画的形态。故墨的圆润流畅也是中锋的重要体现。
当然,圆也不是唯一的标准,同时也要注意方的问题。书法的方圆在书法自觉伊始就被讨论,它是长期以来人们观天法地形成“天圆地方”认识的借鉴。好的书法要求尽量做到方圆完美结合。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又:“圆而无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林散之笔谈书法)
此外,林老还注意到用笔与气格的问题:“古人论笔,用笔要毛,毛则气古神清。”
“毛”就是不浮滑,其义和“涩”相当。林老论书反对浮滑,要能留,唯有如此才能气质高古、精神清朗。
用墨
林老论书也特别重视用墨的问题。墨法与笔法对于书画同样重要。他说: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关于“枯”与“润”, 孙过庭《书谱》云:“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可见,“枯”不是“燥”,“润”也不同于“浓”。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枯笔”是指笔画由于墨少等情况而出现飞白的现象,这种认识与书学传统大异其趣。林老进一步说:
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 润乎?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林散之笔谈书法)
“枯”是无精神、乏生气的意思,不是墨浓淡、多少的问题。墨浓重反而显得“枯”。何谓润?林散之先生引用笪重光的话说: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得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
论 用 墨 :
磨 墨 欲 浓 , 破 水 写 之 则润。
“润”即是“活”,不但具有神气而且在运笔上有流畅的感觉,也就是孙过庭所谓“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意思。书法的筋、骨、肉等也一直是品评书法优劣的重要标准。苏轼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神”“气”是格调问题,“骨”“肉”“血”是形质的反映。这些拟人式的比况给理解书法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体现出书法具有人文精神。林老说:“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大体而言,用笔构成了书法的整体结构、骨架;墨是附在骨架外的肌肤,关系书法的肥瘦问题;水是书法的气血,它的多少关系到笔墨是否润畅,进而影响到气韵的表达。
结字与章法
要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得起来,字要满,八面都满也就是紧。肥瘦大小配合才能有意思……字要布得紧,有奇形,收缩这一笔就是为了让那一笔。
不能不贯气,气不畅,太老实。要大小、疏密结合。(林散之笔谈书法)
“紧”就是“八面都满”。“八面”即多面,如八面玲珑等,不一定是实指。如何“紧”,就要使笔画之间有避让,又要气势连贯,“紧”指笔画之间关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