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范文四:网络直播播出的疯狂
网络直播炙手可热,“钱景”甚被看好。继博客、微博、微信之后,直播或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一个利益丰厚的“大蛋糕”。但伴随着巨大商机的却是丑闻频发、乱象丛生。随着网络直播平台的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低俗化内容见诸报端,网络直播平台的人数成几何倍数增加,却被媒体揭穿为数据造假,虚假繁荣。
起初网络直播的目的在于直播游戏内容,讲解游戏赛事进程,丰富广大玩家的娱乐生活。然而,随着直播平台的愈发火爆,直播渐渐地开始“变了味”。点开任意一家视频直播平台,几乎都可以看到花哨的界面、夸张妆容的主播以及奇葩的表演。近段时间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吃货凤姐”吃灯泡等视频,就被众多网友质疑。为了“突出重围”,主播们想法设法迎合大众。网络直播逐渐变得无聊化、庸俗化,其内容大多是“娱乐为主,兼顾吹牛卖萌”,多数时候都是讲故事、要钱、唱歌。
网络主播们之所以敢屡屡突破道德与法律的界线,是由网络直播的“眼球经济”性质决定的,网友的围观就意味着平台流量与打赏,在“月入百万”传说的刺激之下,网络主播使尽浑身解数,只要能博得网友的关注,哪还管什么法规条例、公序良俗。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绞死的危险。”网络主播的利润恐怕要远超百分之三百,这也难怪乎他们如此出格乃至疯狂。
为了博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是极其危险的: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网络的无聊之风、庸俗之风、低趣味之风充斥的社会,势必让社会失去阳光与健康的活力,被低俗化包裹的青年,势必是萎靡不振的青年,没有未来的青年。
热点范文五:“天价鱼”背后的信任危机
今年“天价鱼”事件着实让哈尔滨火了一把。一位江苏顾客报料,自己一行在哈尔滨旅游,在导游带领下来到“北岸野生渔村”,遭遇了398一斤的“天价鱼”和短斤少两;商家的说法则是我明码标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至于鱼的重量,因为地方口音的差异,顾客听错了。孰是孰非,观者都期待“官家”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结果,事件却曲折地变成了一场信任危机。当地管理部门介入后的初步结论,基本维持了商家的说法,强调店里有明码标价,就没有违法行为。但接着三天之后,又以擅自改变商铺名称和营业许可到期为由,查封了这家餐厅。
对官方的信任叫公信力。当地管理部门关于“天价鱼”事件调查的结果一出,大家对当地官方的公信力锐减。人们质疑调查结果过于草率,且有着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甚至怀疑他们为违法者做“保护伞”。——这不能只怪罪群众不相信有关部门,公信力的丧失是一个渐进、累积过程。当某些部门一次次、一件件地背离事实、背弃规则后,教大家如何再信任你?
我们呼唤诚信,但诚信建设不能只靠空洞的道德说教。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法治建设,让不诚信者付出代价,特别是对坑蒙拐骗者加大处罚力度。其次是官方要重塑公信力,要按法律和政策办事,而不是看重眼前利益而有所取舍。第三是大家逐步积累正能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宽容。
诚信,是商家应该遵守的底线。商人想靠“巧取豪夺”发家致富,绝对不是长远之计。信任,是官家应该遵守的底线。官家想“拉偏架”,做不得人心的裁决,必然也会失信于民。而无论是商家还是官家,最终都要遵守法律和政策,秉持道义良心,这样都才能走的更远。
热点范文六:嫦娥落月,让月球为我们的梦想转身
今天上午,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是嫦娥四号落月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为着陆器和月球车对月面的巡视勘察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考验,仍然会像月球上昼夜几百摄氏度温差和漫长的月夜那样严酷,但稳稳地站到了月球古老的撞击坑中,已给了地球上为嫦娥四号保驾护航的人们足够的信心。嫦娥四号的一声“我到了”,也让月球另一侧的月球车“玉兔”少了孤单,多了温暖。
小时候拿起望远镜,总能看到月球的环形山,但也会疑问:月亮为什么总是正面朝着我们?山的那一面是什么?月球背面是不是真的有变形金刚的基地?(高中语文学习助手)事实上,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和探索,正是嫦娥四号落月任务的无形牵引。
尽管人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登上月球,但对月球的了解仍然浅显,抵达月球背面实地探究的科学价值依然极其突出和独特,是全世界科学家长久以来的向往。不像对着地球的那一面受到各种无线电干扰,月球背面可以说“风清月朗”,拥有绝佳的天文观测和宇宙信号接收环境,能为未来对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期”的探索打下基础。嫦娥四号的着陆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可获取月球乃至地球早期演化历史的新认识。
科学探索往往同时是富有挑战的探险之旅。即使有嫦娥三号落月的成功经验,但嫦娥四号的月背着陆仍然是前所未有的高难度、高风险。由于月球自转周期的缘故,永远只是同一面对着地球。飞临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因此无法直接与地球通信,要想成功降落月背,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前已有环绕探测器飞越月球背面,但实地探测仍是空白。面对重重困难,中国的探月人大胆创新、努力攻关,最终将卫星中继的设想化为现实,在地球和嫦娥四号之间架设“鹊桥”,解决了通信联系和数据传输的难题。同时,从嫦娥四号发射进入地月轨道,到抵达月球附近“刹车”,再到月球背面软着陆,每个环节的顺利实现,都体现出科技实力和创新底气,以及将科学梦想一步一步转换为现实的执着。
在浩瀚的宇宙中,甚至是在太阳系内,嫦娥四号降落在行星邻近的卫星,或许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人类航天史上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一小步,也是中国航天人追梦的一段前进标注。四五十年间,从第一颗卫星上天到拥有了30多颗星组成的卫星导航系统,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三十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时间的标尺不断丈量出一个又一个梦想。
在时间的阶梯上,梦想拾级而上,仿佛瞬息即达。但这向上的一步,汇聚了多少人日夜不息的脚步,蕴含了多少个日夜交替的酸甜苦辣,这大概就是让梦想奔跑起来的强大动力。这正是:凝视月球另一面,迈出人类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