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纠正幼儿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学会普通话用语,强化口语表达训练,初步具备艺术作品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幼儿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幼儿教育是幼儿语言能力培养和语言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激发幼儿语言思维能力,提升幼儿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开展语言教育,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希望结合进一步分析,能为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发展尽上绵薄之力。
1、指导幼儿说话
帮助幼儿理解词语,并指导他们准确表达词语或者画面。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组活动,再利用幼儿喜爱小动物这一特点,把每一组都用小动物名称命名,每次开始活动前,教师可以热情地向幼儿们说:“请活泼开朗的小猴子站到前排,在活泼开朗的小猴子后面时活泼开朗的小鸟......”若班级分为4组,那么“活泼开朗”这个词语就会反复4次说给幼儿们听,反复4次刺激他们的听觉,从而在他们的大脑里形成深刻的记忆,如此反复几次,很快他们便会准确使用“活泼开朗”这个词语进行表达。无论是哪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词汇量、句子信息量不断积累的一个学习过程,因此,只有不断积累幼儿大脑中词汇和信息量,才能够让他们在阅读时产生强有力的语言运用的爆发力。
帮助幼儿流利表达,达到说话顺畅流利,“言之有序”的效果。教师可以着手于以下四个方面:一,在课堂中起到示范性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幼儿;二,引导幼儿向身边所能接触的人学习;三,引导幼儿模仿动画片、少儿节目里的小朋友说话,从而培养他们流利的表达能力。
帮助幼儿学会形象表达。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对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幼儿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在故事中获取愉悦感,一步步了解形象化语言在表达上的作用效果,并且还能够把在故事作品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谈话与交流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身边物体,并说出物体的颜色、状态、材料、形状、属性等。例如,夏季是个色彩丰富的季节,教师可以看开展课外活动,让幼儿在校园内对花朵、树木、草地等进行观察,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和闻一闻的行为对“粉嘟嘟”、“绿油油”、“黄灿灿”、“香喷喷”、“水嫩嫩”、“直直的”等词语的学习,为将来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启发幼儿“写话”
写作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对于还处于早期发展的幼儿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但也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完成,曾有人说过:幼儿生下来三天才开始教育,就已经晚了。因此,对幼儿“写话”的训练与培养只宜早不宜晚。想要形成幼儿乐于“写话”和优于“写话”的效果,需要教师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赞扬,并呼应新课标提倡的赏识教育。而实际的教学中,大对数幼儿对“写话”不太感兴趣,他们的“写话”水平与能力也都参差不齐,而对于教师在“写话”的教学而言,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和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体会他们所熟悉的人体五官,最后用语言表达出体会时的感受。如此一来,亲身的参与感便能够激发幼儿的求知*和浓厚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的意识。实际上,绘画的写作是共通的,因此,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启发幼儿的“写话”意识,这种方式借鉴了绘本的表现形式,让幼儿对绘本的内容进行模仿,能写的字就以文字写出来,遇到不会写或者表达不出其意思时,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达。为幼儿营造愉快、轻松、趣味的氛围,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乐在其中,还体现了教师对低龄幼儿心理特点的尊重和接受,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发展,更促进了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发展。
3、组织语言实践活动
受传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影响,教师说一句,幼儿复述一句的机械式教学现象屡见不鲜,大部分幼儿语言表达完全依赖于教师,造成了教师不开口,幼儿不会说话、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许多幼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要说些什么。新课程教学改革下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弥补幼儿认知有限的弊端,拓展幼儿语言表达内容,就必须组织和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为幼儿语言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如,可以组织开展班级大扫除活动,让幼儿自由分配组建小组,团结互助,完成卫生清洁活动。当幼儿挥洒泪水,经过一番辛勤劳动之后,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中定会充满劳动喜悦感和满满的成就感,急于用言语畅谈劳动感想,表述心中激情。又如在母亲节,教师可设计帮父母洗手、洗脚,给父母捶背,或者组织亲子游戏等活动,强化幼儿对感激情感体验,激发幼儿语言表达*,丰富幼儿语言表述话语材料,让幼儿有话说,能说话、会说话、说好说。
4、结束语
总之,幼儿语言教学需要幼儿教师不断探究和尝试,通过多种活动拓展幼儿的语言感悟力,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努力创设开放性和具有童趣的课堂情景,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