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女儿已经留学澳洲四年,从8年级的菜鸟到11年级的学姐,明年就是中学的最后一年了。
从最初的澳洲私立学校面试,到AEAS考试,再到申请签证,最终顺利入读排名不错的私立女校,辛苦但值得。
很多父母在国内的中学分流政策下,不得不给孩子另谋出路,而出国念书,就是其中之一。
上个月,前同事向我咨询关于送初一女儿留学的想法,她既担心又纠结,所以,我想分享自己的一点小见解。
01拉丁体系VS英美体系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作者曾引用国民公共教育部的前部长儒勒·西蒙的话,来形容拉丁体系的教育模式:“学习课程,背语法规则,或者数学算法,好好跟读,好好模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愉快的教育......”
我们国家的教育,遵循的是传统的拉丁体系模式,主要是以应对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这类教育模式的特点是:内容僵化、知识教学、题海战术、单一评价,且标准统一,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容易让人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在学校里只学到了知识,并没有真正能应用于实践之中,这一点从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的匹配度就可以看出来。
英美体系的教学模式则以职业教育为主,它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具体、最明确的反映,其实质就是素质教育。
“思想只有在自然、正常的环境中才会形成。能够让思想的萌芽产生的,是无数的感觉印象,年轻人在作坊、法庭、工地、医院,在各种工具、材质和演示的环境中,获得这些印象。”
这句话来自《乌合之众》,它充分阐述了“教育不是源自书本,而是来自事物本身”的含义。
记得有一次女儿参加小组项目,回来忧心忡忡地对我说:“老妈,我们小组的Jade不太靠谱,分配给她的任务我看完成不好,要不要帮助她呢?可是项目各部分要求独立完成呢!”
一周后,女儿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了讨论,决定还是从旁协助Jade完成了她的那部分,整个小组项目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后来,我与女儿在一次聊天中说起此事,她说:“我觉得老师让我们团队合作,一是培养协作精神;二是大家各有想法,讨论出最佳方案;三是看看其他人有困难时,怎么巧妙地帮助她,因为本来那是她的任务啊,可是她完成不好又会影响我们整体成绩的。”
这不就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吗?如果在中学时就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后进入职场时会省事很多,因为团队的利益高于个人的成就。
我们在实践中获得各种特殊的感知,而这些无意中收集到的、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的元素,会慢慢在身上组织起来,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可能在某个时刻就会产生新的组合,成为超越自己的关键点。
女儿学校会安排很多的案例学习、小组实践与讨论,让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的过程中,强化参与意识,并且鼓励她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习化被动为主动,进而更多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02偏科?那都不是问题
美国作家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中曾列举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天才:
● 发电机型天才(dynamo genius):通过创意和观点展现自己天赋的天才。比如:莎士比亚、伽利略。
● 火焰型天才(blaze genius):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展现自己才能的天才。比如:奥普拉·温弗瑞。
● 节奏型天才(tempo genius):通过广阔的视野和坚持不懈地努力展现自己才能的天才。比如:纳尔逊·曼德拉、特蕾莎修女。
● 钢铁型天才:这个类型的天才擅长兢兢业业地做好细小的事情,擅长在别人无法想到或者无法预见的细节上着力。比如:谢尔盖·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