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包括什么,幼儿园使用的课程有哪些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6-09 17:44:32

予童说: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变革发展历来也是以课程发展为轴心的。分析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变革发展,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当前关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主任王春燕教授在2019年10月29日由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主办的“中国—新加坡学前教育发展高峰论坛”上做了相关主题发言。本次“予童有约”将以侧记方式分享王春燕教授报告的核心要点。(以下根据现场录音和笔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学习。为使得各位同仁进一步了解我国70年幼儿园课程变革的特点与启示,文末特以微附件形式附上王春燕教授等发表的两篇幼儿园课程变革主题的文章,以供参考。)

幼儿园课程包括什么,幼儿园使用的课程有哪些(1)

— 王春燕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主任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幼儿园课程的变革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幼儿园课程变革发展(1949.10—1966.4)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根基薄弱,处于低迷停滞的状态。因此,我国“以俄为师”,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在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在课程安排上,幼儿园既采用了老解放区幼儿园、保育院等托幼组织开设的看图识字、数数、图画、手工、游戏、唱歌、观察、体操和自由发表意见等课程经验,又结合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设的音乐、游戏、工作、常识、故事、读法、数法、餐点等课程经验。1951年8月,国家教委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幼儿园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同年7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按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对幼儿园各科课程从目标、教材大纲、教学要点和设备要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分科教学的地位正式确立了起来,“课程”一词也被苏式“作业”一词所取代。幼儿园课程进入了建设与稳步发展的阶段。进入1958年,由于“大跃进”运动,“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的左倾错误在全国泛滥。在学前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过早实现学前教育社会化和全托化的现象,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幼儿园课程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幼儿园课程变革(1966.5—1976.9)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领域是重灾区,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幼儿园课程建设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处于无序和停滞地步。

(三)改革开放初期幼儿园课程的变革发展(1976.10—1989.12)


在经历了文革的混乱之后,198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课程应包括生活卫生习惯、思想品德、基本动作发展、常识、语言、计算、美工、音乐等8个方面,要求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教育手段来开展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格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自发开展对幼儿园课程的探索,其中南师大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与南京市幼儿园合作进行的“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的探讨”等研究,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引起巨大反响。我国学者开始对幼儿园课程进行系统的反思,重新认识陈鹤琴的单元教学,反思分科课程的弊端,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活动。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幼儿园课程的变革发展(1990.1—1999.12)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随着国际间的交流,西方先进儿童教育理论不断引入,幼儿园课程变革在保持综合课程的同时,借鉴西方先进理论进行课程探索。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并于1990年2月试行。此期间,幼儿园课程主张遵循儿童发展的逻辑,注重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强调环境、一日生活的重要作用,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1996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了《幼儿园工作规程》,特别强调了幼儿园“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项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90年代后期,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新的教育理论,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理念、社会建构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不断涌入,中国幼儿园课程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五)新世纪以来幼儿园课程的变革发展(2000.1—至今)


进入新世纪,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从幼儿教育阶段抓起,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2001年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新《纲要》为幼教工作者将新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提供导向,从国家层面推进幼儿园课程的变革。幼儿园课程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格局,幼儿园课程变革进入拓展深化阶段。2012年,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加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游戏”为大家所关注。尤其是“安吉游戏”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了课程实践中对游戏的研究。2016年,教育部新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幼儿园“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的正面教育,综合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进一步推广先进的幼儿园课程实施经验,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幼儿园课程包括什么,幼儿园使用的课程有哪些(2)


二、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幼儿园课程变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建立了新中国统一的、完整的幼儿园课程标准与内容体系


195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规定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体系。幼儿园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在全国试行,自此,新中国开始真正有了自己本土化、统一的幼儿园课程标准。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这个标准继承了新中国50年代《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的基本思想,规定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2001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此次标准,有了质的飞跃,打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倡导以和谐的教育观、整合的课程观和活动的过程观来规划幼儿园课程。至此,我国幼儿园课程标准真正形成,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得到了真正的统一和完善。


(二)确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创造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以儿童为本,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幼儿园课程变革的共同目标。自新《纲要》、《指南》颁布以来,字里行间都鲜明地高扬尊重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旗帜。促进每个幼儿有个性的发展成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三)形成了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教学方法


幼儿园课程教学方法也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当中。从片面强调知识吸收的灌输式教育,到强调儿童自主、自由发展,是教育活动主体的园丁式教育,再到教学中既非绝对教师中心,也非儿童中心,教学的过程是在双方不断的交流、沟通、互动中进行的对话式教育。现阶段,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教学也具有我们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就是因为它继承了分科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又充分吸收了园丁式教育、对话式教育中注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自主与自由发展,注重儿童学习主体性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80年代以后逐渐吸收、融合了国外很多新的教学思想而加以实践和创造。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教学既保持了计划性、统一性,同时又具有了灵活性、生成性、开放性。


(四)明确了强调生活性、整合性和活动性的幼儿园课程内容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标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将幼儿园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学科,包括语言、计算、音乐、美工、常识、体育。1981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把50年代的幼儿园教学改为幼儿园教育,将教育内容由六科拓展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方面。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课程内容未做统一、具体的规定,也没罗列出课程内容的清单,而是通过对教师提出要求——教什么、怎样教和追求什么,将课程内容融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之中,强调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注重内容的相互联系与整合,强调“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赋予幼儿园、教师、家长及幼儿选择与参与的权利。


(五)呈现出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实施方式


1952年,《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课程通过必修作业与选修作业来完成。“必修作业是幼儿在教师领导之下的集体学习,有明确的、统一的目标。即全班幼儿在一定时间内,做同样的活动……并且是系统的、积极的……但选修作业并不是自由活动,仍要教师个别指导和帮助。”这表明20世纪50年代,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以教师高度控制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主,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上课”来达成,形成了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三中心的集体上课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幼儿园课程教学实施开始突破上课、集体教学的局限,走向多样化的活动组织形式。


(六)注重发展性的课程评价方式


20世纪50至90年代,幼儿园课程评价并没有被任何的课程标准所涉及到。当时,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对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幼儿的发展做出一种终结性的评价,注重结果,强调甄别与选拔的作用。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指标。《纲要》强调,“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咯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一些新的科学的评价工具,如CLASS评价量表,《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ECERRS)》、《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CECERS)》等逐渐被运用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实践中来。幼儿园课程的评价的角度也变得多样化,可以从结构、过程及结果等视角进行。


三、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变革热点及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园的课程变革仍然在不断地摸索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王春燕教授指出,我国新世纪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热点和趋势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

2.园本课程建设;

3.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

4.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例如浙江省安吉游戏的课程探索;

5.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

6.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7.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

原创 王春燕 予童教育研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