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来源涉及的面十分宽广,有的从教学维度来界定课程,有的从教育目标、计划维度来界定课程,有的从教育过程维度来界定课程。在当今注重过程、淡化结果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认为课程应更多地从教育过程的维度来定义,即课程是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课程同时也是师生对话的过程。
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设置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六门课程,这种课程定义强调系统的知识教学,强调教师应该向幼儿传授那些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出现的一种幼儿园课程观,使幼儿园认识到,既要注重教师精心设计的显性课程,又要注重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幼儿园环境作用。
所以,现在的幼儿园在创设时,一般会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个体适宜性。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决策,要求教育者更多地关注个体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幼儿园课程的首要特点是个体适宜性,幼儿园课程应努力做到适宜于个体幼儿的发展,注重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地强调社会需要和知识体系。
2、整体性。“完整儿童”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幼儿园课程作为培养完整儿童的载体,要致力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发展儿童某一方面的技能。
3、实践性。由于幼儿认知发展的局限,幼儿园课程注重的是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而不是间接知识的传授。幼儿园课程实践较多地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让幼儿运用感官进行生动的生活实践,从而积累直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