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旁为什么会变成「申」?我想是快写引起的,在行书中,「田」和「申」都可先取巾字形马桩势,二者区别仅仅是中竖的长短,稍有不慎就会混淆,然后加上两横,一个就变成「田」,另一个变成「申」。
「畅」字右旁为「昜」,跟「易」只差一横,如「赐」字,右旁为「易」,但你比较一下「畅」和「赐」的右旁,就会发现「昜」和「易」的隶书写法竟然是一样的。研究一下,秦简中箭头所指的「日」框架只用两笔,也就是后来行草中的铁围势。这种「日」可以包括底下一横,也可以不包括,年深月久,都变成框架是竖笔势移位,再加两横奋笔势。在草书中,「昜」和「易」作为部件,写法也是一样的。
174 尽
174,「尽」字。序号2003。五个笔势:先写石楯势,然后十字势,三点为连波势,下面的「皿」取两个形态不同的竖笔势。
175 稧
175,「稧」字。序号0210。左边禾木旁,一啄和下面长横组成瞑人势,然后写小字形顾盼势,禾木旁就完成了。右旁先写三横一竖奋笔势,旁边「刃」是飞带倒笔势,下面的「大」是戈法化势。兰亭修禊的「禊」,应该是示字旁的,这里用了禾木旁,禾木旁本义是插秧,古籍中还有人写衣字旁的,本义是短袄,这些都是因为字形相近,而混用起来。
176 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