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人都知道,钟繇被称之为楷书鼻祖,他直接影响了二王家族及后世的书法。钟繇代表作有《宣示表》《贺捷表》等,先不论其真伪,这些刻本(二手或更多加工)其实很难准确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个人书写习惯(笔法、结字)及艺术风格。我们从小就受欧、颜等结字的影响,难免在临习钟、王时照刻本一点一画地描写,稍不注意,就会给我们的临习带来一定的误区。
所幸,钟繇十世孙唐代钟绍京《灵飞经》有刻本与墨本流传,通过刻本与墨迹本的对照(图1),我们亦可去想象一下墨迹本《宣示表》的样子。
图1 《灵飞经》刻本与墨迹本对比
那么,怎么才能不被刻本呈现的姿态所束缚,去正确临习钟繇《宣示表》呢?《灵飞经》是一个最好的参考资料。我从四个方面谈谈临习方法:
一、握笔自然。
古人席地而坐,握笔方式不会是我们今天的五指执笔法,应该是三指执笔法。五指执笔笔杆与纸面呈90度直角,而三指执笔笔杆略有倾斜,笔杆与纸面的夹角应小于90度。这种握笔方式相对灵活,转动快捷,所以,我们看到《宣示表》的转折处稍圆且竖画稍粗,而不是方或停转,或者重新起笔(图2)。
图2 《宣示表》(左)与《灵飞经》
二、书写自然。
从刻本《宣示表》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看到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带,如第6行的“圣意”,第15行的“先帝”(图3)等。从这点来说,《宣示表》的笔画之间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有些教材所说的“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笔画间有自然书写的连贯性。从钟绍京《灵飞经》墨迹本和《贺捷表》中,可以体会钟繇《宣示表》笔势的走向(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