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菲:我要她的未来不可限量
晓菲和Lily的年龄差不多,两人的孩子也只相差一岁。我在Lily家看到的乐高玩具,晓菲家有同款,不过区别是,一个残缺不全收起来不见踪影,另一个组装完成还被精心摆在柜子上展示。
晓菲也是毕业之后才留到北京的,本科时候曾经去加拿大交换了一年半,后来留校读了研究生。有了孩子后,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学习好。其他,如果孩子愿意去尝试,她也会鼓励,只是不能半途而废。
那个摆在柜子上的乐高玩具,是因为有一阵在小朋友之间很流行,她就答应女儿买了一个,拼完后女儿没再继续要求,她便知道孩子对这个是一时兴趣而已。可是自从知道孩子爱好画画并且很有天分以后,她的支持程度,让人大呼羡慕。
晓菲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有艺术天分、做事有始有终、还有全力支持她的家庭。她收到的认知教育,不只停留在概念上,还与世界产生互动和连接。想来想去她的未来只有四个字能够形容,不可限量。
你看,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了三个孩子的未来,这都归咎于三个妈妈不同的育儿方式啊。
《向日葵》事件也变成了我的育儿指导。首先让孩子看到画面中的向日葵,然后带孩子接触到真实的向日葵,最后让孩子拿起笔画下自己眼中的向日葵。这不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嘛,从具体到抽象,从概念到连接,完美契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
做孩子的起点,而非终点
三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是什么导致孩子之间的差异呢?是钱吗?不,是认知和意识。孩子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家长的认知水平。父母的认知有的时候是孩子的起点,有的时候则成了孩子的终点。
我们不可否认,生活中这样的状况比比皆是:
大城市的孩子比小城市的孩子适应新鲜的事物速度更快;
国际幼儿园的孩子比起普通幼儿园的孩子,语言、记忆、思维等发展得更好;
而高中就出国留学的孩子会比研究生出国留学的孩子,对不同文化习俗的适应能力更强、包容性更好。
这些都是认知的差距。很多家长会认为小时候的差距,经过后天的努力会有所弥补,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科学研究表明,2-7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期被称为是前运算阶段,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所以这时的孩子,特别容易被漂亮的图片吸引。
2.不可逆性:因为不可逆,所以必须要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为孩子打好基础。
3.自我中心性: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具有更好的认知呢?
家长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被自己的认知思维框住了。世界发展如此之快,一个人的经验太局限了,不要让你的认知成为孩子认知的终点,更应该是孩子的起点。
你没法把孩子送去国外,但你可以给孩子更多接触国际文化的机会;你觉得要掌握认知教育太难了,你可以让专业的教育课程来帮忙。况且国内也在逐渐开始重视儿童认知教育,作为父母的选择其实很多。
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就是与全球孩子同步的认知百科图画书——《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和它的全网同步音频节目。
这本书已被翻译为13种语言版本、畅销60多个国家,讲述了27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串联了27个主题场景中500 概念。小朋友们将会和故事的主人公小猫奥托一起,做一次探索世界的旅行,经历从春到冬,完整的一年。
它通过把认知场景化、故事化,让孩子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带着联系的视角,用故事承载认知、用图画开启想象,带领孩子快速找到关于世界的兴趣点,快乐建立与世界的连接。
而同步音频节目经过半年研发制作也在“中信书院”App正式推出,这档节目由赴美中国精英学者奖学金评审主席、亲手培养1000 学生遍布美国常青藤各校的熊莹老师带来。每天10分钟,孩子能在熟悉的场景中挖掘到新鲜的事物,学习简单的英语单词,还有更多精彩的背景和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