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城最早的大学是哪所?
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还是四川美术学院?
都不是。
重庆大学城的第一所大学是解放军重庆炮兵学院。只不过,它搬离此地已逾五十年。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岁月流淌得太过着急,重庆炮校依然固执地在陈家桥守住了它的痕迹。
坐地铁一号线在陈家桥站下车,走不多远便能看见陈家桥小学。进入小学旁边的马路,“国有土地,拆迁区域”的墙上标语,立刻提醒着游人,这里已进入激烈的新旧交替。再不过来看看,有些故事可能就将永成故事。
我记得这里是虎溪电机厂的旧址。但这记忆的根基却重叠在炮校的位置上。
昔日的所有峥嵘俱已静止,那些支离破碎的回忆时的激情,统统被地里的庄稼掩饰。
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现实还没来得及侵略这里。有种深刻的静谧带着乡土气息,浇灌着行人的感知。
从垄上走过,地里的海椒正在结实,已经含苞的玉米,像士兵列阵。
透过杂树藤蔓编织的绿帘,隐约能望见些灰瓦白墙的老式平房。
走近它们,像沿着时光倒溯。在童年时把持的单纯与满足,简单与快乐,悄悄来归。
但我真不待见昔日困窘清贫的生活,它不给人选择。不像今天,生命的情趣不由给予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安排收获。
“残留”在老房子内的住户显然掌握了快乐生活的秘诀。我看见牵上屋顶的三角梅开得火热。实木桌椅已旧得看不出原色。
但它们装扮的日子过起来散漫而自由,像陶渊明的诗歌。
在绿树掩映下的旧房子间漫步,从前炮校的轮廓便慢慢地在心头勾勒。
我看见了古老的苏式礼堂,典雅的俄罗斯别墅,以及杂草丛生的训练场。
它们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1949年底,刘邓大军解放重庆。1950年1月,原二野军政大学特科支队1000余人,奉调由南京进驻重庆铜梁。次年成立西南军区炮兵学校,后改名为解放军第二炮兵学校。首任校长为开国中将孔从洲。
1952年,学校迁址陈家桥,再次更名为解放军重庆炮兵学校,简称重庆炮校,是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正规化的军事院校之一。
1962年,郑州炮校合并入重庆炮校,沈阳炮兵侦察学校撤销,其大部分教职员工也并入了重庆炮校。
到1970年,重庆炮校撤销。三线企业虎溪电机厂入驻炮校原址。
现在,虎溪电机厂亦迁往璧山,剩下这几十栋刻满时代烙印的老建筑等待命运的安排…
时光无情的一面在这老校区展示得淋漓尽致,岁月多情的一面却也在被这老厂区书写得浓墨重彩。
随意张望,都能发现坚固结实的昔日老屋,似乎,不苟言笑的侦察炮兵军官正在教室里废寝忘食地学习修正密位,调整坐标。
被菜地围起来的专家楼通常都是别墅,尽管建成年代很久远,样式放到今天也不落伍。
甫见它们的第一眼,你甚至会怀疑楼里的专家依然没走。
是他们在教学之余,在楼前屋后修整出几畦菜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炮校旧址内走走停停不知多久,走回门口的途中,应该会路遇岗楼。
钢筋混凝土打造的建筑看起来相当笨重,让人脑补,只要守在其中,日本鬼子的山炮都不可能撼动。
过去和现在经过回忆与实地行走,奇迹般发生交融。
我开始变得糊涂。我是这古老炮兵学校严肃的学员,还是原来电机厂“吊儿郎当”的青工?
却都不是,我只是一个有些念旧的重庆人。有幸到前辈生活与战斗过的地方寻觅他们的光荣。
我其实挺期待的,这个重庆大学城第一所大学的校园遗址能妥善保留下来,修复打造成一座遗址公园。
窃以为,这样的做法产生的社会价值,一定是把这里开发成商品房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