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位于二区的985、211高校,又成为了调剂大军追捧的“香饽饽”,兰州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宁夏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成为了调剂的热门院校,调剂报名人数甚至超过了一志愿报名人数。调剂要求自然水涨船高,部分专业一位难求。
可是,胡乱填报的调剂意愿真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冲动之下的选择真的能让你义无反顾吗?答案是否定的,近几年的数据表明,二区高校研究生的弃学率正在逐年升高。虽然你在当下成功调剂了二区高校,获得了短暂的欢愉,可是在开学前的2、3个月里,不少人又陷入了矛盾和徘徊,他们有的会这样思考:去一个自己内心并不热爱的高校过一段未知的生活是否值得?还有的会这样问自己:你的人生就这样了吗?你忘了年少时许下的诺言,要带着她漫步燕园的梦想了吗?因此,在犹豫和徘徊之下,部分同学会选择再战。3个月时间不长,但足够引起风云际会、沧海横流,还有部分同学,会有其他的人生际遇,或许在这段时间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或许有掌握了足以谋生的手段。因此,待到暑热渐去、秋风微凉的开学之时,前来报到的研究生人数却也凉凉了。
为了调剂到二区名校,为了顶上985、211高校的金字招牌,有的同学不得不选择调剂到了名校相对冷门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原本就业率就不高,高校又地处二区,可能的招聘企业不多,招聘的机会也较少,那时你内心的孤寂或许只能用博士学位的红穗帽来填补了。
调剂看的真是初试分数吗现在回到我们文章的开头,考生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能上哪个学校的问题,是孩子今年考研考了xxx分,能调剂到哪里的问题,可是,调剂院校看重的真的是初试的成绩吗?不是的!因为初试的分数没有可比性。不同学校的专业课出题难度、深度都不一样,可能有的高校出题历来偏、难、全,有的高校出题更重视基础,因此,总分320分的考生和总分285的考生能力上不一定有多大的不同。
那看的是综合能力素质吗?也不是,考试本身就是用来考察考生能力素质的,能够达到调剂分数的考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力素质相差不大,并且,从复试短短的几分钟内,看出不同考生综合能力水平的优劣高下也并不容易。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有这样一则故事,兔子和猴子是好朋友,小兔子每次见到小猴子,都送给它一根自己最喜欢的胡萝卜,还不停的催促猴子:“吃吧、吃吧、赶快吃。”猴子总是默默的把胡萝卜吃掉,直到有一天,小猴子对小兔子说:“你再给我胡萝卜我就揍你。”兔子最喜欢吃的是胡萝卜,就想当然的认为,猴子也会喜欢胡萝卜。
这个故事里的兔子和猴子的关系就像调剂时考生和二区院校的关系一样。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考研调剂,我们关心的是能否被录取,而学校关心的,是你到底来不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大部分二区的普通高校来说,初试的分数,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只要你达到了调剂的要求,学校就有可能录取你,而左右学校做判断的,或许是你家是否在学校附近,你是否是本省的考生,你是否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和气候这些因素。因此,如果你具有了这些优势,也就潜在的掌握了调剂的主动权和优先权;如果不具备这些优势,也可以适当的让自己具备部分条件,比如男女朋友在这里等等。